刺激經濟的擴張政策無疑是把雙刃劍,中國在品嚐成為本輪金融危機中復甦最快國家的喜悅之時,也面臨著結構失衡產能過剩的加劇,以及地方財力明顯吃緊,落實中央擴大內需投資項目時的力不從心.
"目前的現狀是我們似乎高估了自己的財力,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財力,以為中央能拿出這麽多錢,地方也一定能跟的上,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國家發改委一位不具名的官員稱.
中國財政部近期在不到一個月內兩次發文,要求加快落實中央擴大內需投資項目地方配套資金,明確地方各級政府是落實本地區中央擴大內需投資項目地方配套資金的責任主體.對於配套資金不落實的地區,要相應扣減或暫緩下達該地區後續中央擴大內需投資預算.
而財政部威廉亚洲官网 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5.3%,收支壓力略有緩解,但從數據不難看出,地方本級財政收支入不敷出相當明顯,雖有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進行補助,但難掩地方財力不濟,投資難以為繼的無奈.
今年前三季度中央本級收入27,526.8億元,同比增長1.6%,支出9,628.3億元,同比增長22.6%;地方本級收入23,992億元,同比增長9.8%;地方本級支出35,574億元,同比增長24.5%.
**地方財力明顯吃緊**
根據中國現行的財稅體制是"中央拿大頭(易徵收的稅種和稅源),地方拿小頭",然刺激經濟的積極財政政策中地方財力至關重要.在兩年4萬億元人民幣的政府投資中,中央政府拿出1.18萬億,涉及計畫資金約30%,其餘資金則取決於地方政府和企業投入.
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已分四批下達3,800億元中央投資,主要投向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環境保護、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以及災後恢復重建等方面.
前述挂職於中國西部某城市的發改委官員坦稱,"中央投資就跟撒胡椒面兒似的,雖然撒向人間都是愛,但一些地方為了得到中央的項目補助,申請積極,開工後卻無法落實後續資金,財力弱的地區更明顯,尤其中西部地區."
他指出,因各地財力狀況不同,一些地區配套資金能力很差,雖然中央代地方政府發了2,000億元地方債,也不斷通過轉移支付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補助,同時屢派檢查組督查中央投資落實情況,但因政府投資缺乏統一制度安排和全局考慮,"半拉子"工程在所難免,政策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表示,一些地方全市財政收入不過4-5億元,投融資平臺動不動就要融資10億元、15億元,將來沒有還款保證;有的投融資平臺,資本金和貸款槓桿達到30倍以上.這種債務信貸,等於地方財政綁架了貨幣政策,最後還是導致銀行壞帳.
中國已啟動第三輪檢查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落實情況,將於11月中旬結束.本輪檢查將重點突出對投資額度大和關係國計民生的項目,尤其是鐵路、交通、水泥、民航、電力等領域重點工程的檢查.
**結構失衡加劇**
此外,結構失衡加劇,產能過剩的痼疾也更加明顯.儘管中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7%,其中三季度增速高達8.9%,令全年"保八"幾成定局,但投資在其中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三駕馬車"的不平衡有增無減.
據初步測算,前三季度投資對GDP增長率的貢獻為7.3個百分點,最終消費貢獻4個百分點,淨出口則拖累GDP增幅3.6個百分點.
而包括髮改委,國家統計局等部門政府官員雖數次在公開場合明確表態:產能過剩與政府4萬億投資無必然聯繫,但對於一邊強調振興一邊又要抑制過剩,部分行業"大而不強,未富先老"的現狀,政府投資無疑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彭龍運認為,在現行體制下中央很難抑制地方的投資衝動,而政府的錢往往是最沒有使用效率的,正如結構調整,打破壟斷,資源稅改革等等,很多年卻不見動靜,金融危機後反而是連房地產這種最市場化領域也呈現出"國進民退".
上述發改委官員就表示,有的地方對中央投資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突擊編報項目,造成一些項目並不完全符合當地實際需要;而有些地方連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等需要地方財政配套的資金都難以保障,完全落實新增中央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就更加困難.
央行副行長馬德倫本週表示,受制於一些結構性因素困擾,加之上一輪產能過剩問題還沒有完全消耗,國內的經濟不振,需求減小,今年二季度有22個行業產能過剩,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加大.
上月末,中國國務院發布關於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的文件,明確將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這六個行業作為調控和引導的重點,同時列出了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等產能過剩矛盾比較突出的行業,希望引起相關部門和地區的關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