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豬肉和雞蛋價格的連續上漲再次備受關注,儘管發改委迅速表態這只是季節恢復性上漲,但市場又開始擔憂貨幣供應過多帶來的通貨膨脹已經來臨,貨幣政策也許會再次"唯豬價是瞻"。
從豬價上漲到CPI顯著上升、再到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收緊,並不是一個必然發生的過程。一方面,豬價上漲之所以能讓CPI顯著上升,主要是豬肉價格權重太高,如果降低了權重,豬價上漲就不會顯著影響CPI;另一方面,即使剔除了權重設置不當帶來的影響,由於CPI自身的統計缺陷以及政府可能的有意操縱,即使CPI超過了一定水平也不意味著就有通貨膨脹,相反CPI降低到了一定水平也不意味著就沒有通貨膨脹。
胡適說過"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PI其實也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果中國貨幣政策要實行"通脹目標制",必須要認識到CPI的統計缺陷,只有CPI統計更加實事求是,貨幣政策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CPI 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統計問題,同時給了政府操縱CPI的空間。比如,隨著商品價格的非同步變化,消費者會減少購買價格上升較快的商品而增加購買價格上升較慢或下降的商品,但CPI統計時卻還是假定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的數量不變,這樣統計出來的CPI可能會高於消費者實際支出的費用。美國勞工統計局也正是因此推出了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PCE,從而可以讓通貨膨脹水平顯得更低一些。
再比如,CPI沒有體現產品質量的變化。如果一個產品質量越來越好,那麼即使價格保持不變,對於消費者來說也相當於價格下降了,因此現有CPI的統計可能又高估了。更準確衡量CPI方法應該是計算一籃子質量不變的商品的價格,美國勞工統計局也試圖採用這樣的方法,一般情況下這也會讓通脹水平顯得更低,但由於對質量的衡量比較主觀,所以也招致了很多批評。
由於美國的社會福利金和所得稅等都以CPI為基準進行指數化調整,所以美國政府或許有"人為"調低CPI的傾向以減少政府支出的成本。但對於中國來說,CPI的"操作手法"可能還沒這麼"高精尖",主要為人詬病的是商品權重設置不合理和資源類產品價格由於政府管制而被低估。
一般說來,商品和服務的具體分類及權重上雖然不必與國際接軌,但一定要參照各國消費者實際支出情況進行不斷修正。目前中國每五年調整一次CPI商品中的權重,最近的一次調整是在2006年,但從目前商品權重的設置來看,仍然比較"離譜",比如食品類商品在CPI中約佔34%左右,但不論中國城市還是農村近幾年的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例)都在大幅下降,食品在CPI的權重理應也順勢下降。
另外,把住房不算作耐用消費品而納入投資品,以租房者的實際房租和自有住房的消費支出等來衡量居住類價格本無可厚非,但目前居住類價格在CPI的權重僅為13.2%,而且還包括了裝修材料和水電燃料等價格。考慮到1998年住房市場化以來,中國居民在住房上的實際支出比重,目前的居住類權重似乎太低。
而且,中國在計算自有住房的消費支出的變動時主要以購買商品住房抵押貸款利率、物業管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的變化來表示,與市場房價的變化沒有直接關聯,這樣導致在下調利率的背景下,自有住房的消費支出的變動還可能是負的,但這時房價往往是上漲的,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情況就是如此。
總之,由於中國CPI的統計缺陷,單純以CPI 的變動來衡量通貨膨脹並不靠譜。比如,2008年初,豬肉價格達到了歷史高點,這也讓CPI同比增長到了8%左右的高位,但其它商品的價格上升並沒有那麼顯著,而且中國經濟當時已經受到了次貸危機的波及顯露疲態,但中國央行依然將緊縮政策維持到當年6月,這也間接導致了當年上半年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
儘管今年上半年信貸和貨幣供應量的超高速增長給未來的通貨膨脹埋下了種子,但目前來看,由於全球經濟還未徹底恢復,暫時不會發生類似2007年時的輸入性通脹。現在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難題不是所謂豬肉價格上漲引發的通貨膨脹,而是實體經濟層面產能過剩和資產價格泡沫的矛盾,這不是一刀切的貨幣政策所能解決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CP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