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來的說法,敵人是"國民黨反動派"。但這個敵人,現在已成了香餑餑。敵人的總頭目蔣介石,現在被恭敬得不得了,祖墳也重修,簡直巴不得把他的祖宗當作自己的祖宗供起來;今天的國民黨也成了上賓,政府處心積慮,恨不能盡大陸之物力,結彼岸之歡心--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
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當時的"敵人"其實是政府。當然不是現政府,而是上一代政權的政府。當時的政府,何以成了革命先烈們不共戴天的"敵人",必得打倒推翻才罷手?現在看來,那個政府確實腐敗。但治理腐敗的對策是反腐,應該犯不著動刀兵吧?按照今天的邏輯,縱然腐敗不絕,甚至愈演愈烈,只要反腐鬥爭不斷取得"階段性勝利",反腐機構疊床架屋、越設越多,怎麼也能交代過去了。
這些動作,當年的國民黨政府都有做,例如蔣經國就在上海"打老虎"。怎麼官民之間,就成了水火不相容呢?不是政府的問題,應該就是政府所維護的制度有問題。來看看當時的制度。就政治制度而言,當時對民主是有承諾的,只是由於人民的素質不夠,只能先搞"訓政",就是先訓練你們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民主不與國際接軌,實行"有中國特色的訓政式民主":普選是有的,但候選人必須指定;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反對黨,都可以參政、議政,但執政黨必須擁有絕對的控制力......
如此等等,一切當然不如人意,但怎麼看似乎也比6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特色"更少些。這應該還是我們發展政治文明所要爭取實現的目標吧?怎麼也算不上罪大惡極。
問題不在政治,就在經濟。當時的經濟制度,是私有制加市場經濟,這確實被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教義視為是萬惡之源。當時無數的有志之士,也確實是激憤於私有製造成的貧富懸殊,乃紛紛投身於拯民於水火的革命大業。但問題又產生了:60多年後的今日,無論私有制還是市場經濟,都已作為改革開放的最重要成果被銘刻在豐碑上;貧富分化也在快速滋長。
如果說今天中國的經濟制度與60多年前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國有企業強大了不少。但這與老百姓有什麼關係?國企每年上萬億的利潤,不但老百姓分享不了,甚至連政府也難拿到,而國企領導人卻可以一天揮霍公款4萬元(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人;不是某一天,而是平均每天);越是國企的產品,對老百姓收費越貴,個個都是"周扒皮"。
如此說來,無數革命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好不容易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結果過30年後發現,其實這種做法超越了"歷史的發展階段",必須回過頭去補課,向當年的"敵人"學習,一切回到原樣。這麼一來,劉胡蘭們的行為又應該怎麼算?難道是與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一樣,說起來慷慨激昂,算起來也就只是李家換成了趙家?
這樣的問題,一想就會令人糊塗,但等閑也沒人提起。年紀大的早忘了,年紀小的不感興趣,如今人們關心的只是現實。然而,央視偏偏要把這些陳年穀子撿起來,刺激人們的記憶與思考,名曰宣傳,實乃反宣傳,不知其居心何在?
它就不能省省心嗎?
- 關鍵字搜索:
- 央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