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看不懂中國式增長

「長城……只能證明,生活在我們這塊星球上的人類不能相互諒解,不會坐到一個圓桌旁共商怎樣合理利用人類巨大的資源和智慧。」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 (Ryszard Kapuscinski)

偉大記者雷沙德•卡普欽斯基最初的外派任務之一,就是前往中國。此行並不成功。在最後的著作《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Travels with Herodotus)中,卡普欽斯基抱怨說他無法理解這個國家,而且他從來都擺脫不掉負責接待他的人。

但他的確遊覽了長城。在那裡,他對中國人建造城牆的癖好感到驚奇。在歷史上,「無數時間花在建造城牆上」,而這些時間本可以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在他看來,長城象徵著中國社會的組織方式及其與世界其它地區的關係。

長城及其隱含的隔閡感,也可視作全球投資者當前憂慮的象徵。

如今,中國經濟決策的影響已遠遠超出長城之外。這是因為,全球經濟的增長几乎全部來自中國經濟。根據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較去年同期增長14.6%。包括中國在內,全球經濟增長1.6%;不計中國,全球經濟 則持平,甚至略有下滑。

因此,隨著中國開始在低位購買原材料,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上漲;去年夏天當中國決定再次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時,美元匯率幾乎全線上揚。

而上週三的事件表明,中國股市正受到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

中國的經濟增長勢頭令人印象深刻,卻讓許多分析師困惑不已。

去年,在此次危機的嚴重關頭啟動「刺激性」支出計畫之前,中國經濟似乎在放緩。發電量下降,出口亦然。

目前,中國的進出口仍在下滑,但6月零售銷售增長15%,銀行貸款亦增加34.5%。

許多西方觀察者不願相信這些數字。這或許是因為,西方無法理解中國的行事方式能夠奏效。巴克萊資本的蒂姆•邦德(Tim Bond)表示,他們「不願相信,這個地區能夠實現內生增長」 。

但懷疑者有一個重要理由。他們聲稱,中國正在生硬地重蹈美國在本世紀初的覆轍,當時,廉價資金引發了信貸泡沫。

他們聲稱,新增貸款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這些貸款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合理的推測是,這些資金肯定流入了股票或房地產等資產。

自從中國政府出臺經濟刺激措施以來,上證綜指已累計上漲一倍,同時房價也一直攀升。

然而,上海剛剛經歷了一輪股市泡沫的破裂。自2005年夏天起,上證綜指上漲500%,而後猛挫72%。從圖表上看,這與上世紀90年代的納斯達克 (Nasdaq)泡沫驚人的相似。二者均是受到新散戶的推動。鑒於最近的歷史,上海股市能夠如此迅速地再次回升,委實不同尋常。這就是上週三的股市走勢之 所以引起人們擔憂的原因。

媒體報導稱,中國政府將要求銀行控制信貸投放。在禁止股票發行9個月之後,一波大規模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湧入市場。

中國政府似乎正在解除對股票供應的限制,同時也正在撤消對需求的支持(指通過銀行貸款對需求形成的支持)。短短一小時之內,上海股市下挫逾7%,這表明投資者確實對泡沫感到擔憂。

翌日,中國人民銀行(PBoC)表示,「要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股市隨之收復全部失地。這一連串事件,讓上海股市看起來幾乎完全像是政府製作的一道甜點。

以至於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智庫的學者約翰•馬金(John Makin)將這一切稱之為「虛假繁榮」(bogus boom)。他表示,根據中國的會計方法,只要商品運送到零售商手上,就算作商品已出售,而不是在消費者購買商品(這解釋了零售銷售的增長)後;銀行貸款 在發放時就被計入GDP,而非在得到使用的時候——即使企業找不到資金用途,或者將其投入股市。

或許懷疑者是對的,刺激性資金正被浪費在當今的「長城工程」上;或許樂觀者(目前在全球市場上這一派的影響力正在增強)也是對的,中國正成功地釋放出其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

然而,半個世紀前卡普欽斯基所說的無法相互諒解的感覺,至今依然存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