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人有頭腦

時代前進,教育也應與時俱進。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變為世界工廠前,幾乎所有的美國州立大學和工程學院都側重於技能型的工程系科。但經濟發展促成了教育的全面轉型,目前美國服務業佔GDP的85%以上,美國教育體系已經轉為側重通識教育,培養通才。也基於此,耶魯制定的對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如果學生在大學從耶魯畢業後,在某一領域投入極深,而忽視更廣泛的做有思辨能力的公民的機會,那將是耶魯的失敗。

產業結構升級絕對是受教育約束的。中國的教育則側重硬技術,由此產生的人才結構,使中國即使想實現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的轉移也非常困難。從上幼兒園到讀研究生,中國教育一直強調死記硬背應對考試,強調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技能。科學和工程幾乎被所有家長、老師所認同,這樣的教育體制使中國差不多也只能從事製造業。建立創新型社會必須側重思辨能力的培養,也必須重視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只看重硬技術、偏重訓練工程思維,這樣離開市場和人性的研究,難以建立價值。

為了支持以服務業為主的創新型社會,美國在小學、甚至是幼兒園時期,每年都會安排涉及科學、一般人文社會、語言方面的課程,每門課程完全由授課老師決定教材和內容。以人文社會課程為例,可能先是重點瞭解亞洲不同國家的歷史和現狀,然後是非洲、拉美等等。從幼兒園到小學,講的深度會慢慢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兩年就會繞著五大洲講一圈。但就是這種非常廣泛的瞭解,從小培養了美國孩子"全球化"的視野與思維。

在美國,思辨能力的訓練自幼兒園開始就是教育的重點。具體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老師給孩子們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或辯論。其二是科學方法的訓練,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掌握科學方法的實質,這不僅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研究打好基礎,而且為他們今後作為公民、選民做好思辨方法論的準備。而現在為止,我接觸的一些國內博士研究生、甚至科學家,從他們研究、思考和做論文的方法上,很難看出他們理解科學方法的本質。

美國的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人學會思辨,培養頭腦,避免被愚弄。思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聽到任何話都自然去懷疑、審視,然後去尋找證據證明這個話邏輯上、事實上或數據上是否站得住腳。這種習慣看起來簡單,但卻是培養自主思考非常重要的開端。同時,還能夠把思想表達得很清楚,給人以足夠的說服力。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產業結構升級、創新型國家建立等多方面願望和渴求迫切時,實現這種教育轉型尤其重要。

(本文略有刪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陳志武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