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對於吉林省國資委副主任王喜東在新聞發布會上所說的"企業個別內退人員及退休人員有牴觸情緒,製造謠言,利用一些人員,特別是非在崗人員‘國有情結' 較深,對通鋼集團現狀與長遠發展,特別是即將實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資金,所面臨困難不瞭解的情況,激化企業原有矛盾,鼓動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員......",很難令人完全同意。
我們看看這近3000 名通鋼職工如何能聚集在一起。按照當地政府部門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說法,內退人員和退休人員、非在崗人員、不明真相的人員(按照推斷,應該是那些在崗職工,而這些職工,普遍收入較低,還面臨傳言中將被裁員的命運),這三種人構成了這近3000人。這三種人員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建龍控股通鋼之後,利益受損。對於這些人來說,什麼是最大的真相?他們眼中的真相不是所謂"實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資金,所面臨的困難",而是切身利益的巨大損失。而這個利益,是不失去工作崗位,維持養家餬口所需要的幾百元月薪;退休後得到政府補償的退休金。而一旦建龍控股,意味著國企身份轉化為民企,所有的國企職工身份紅利消失,在社會保障沒有形成有效安全網的情況下,職工的焦慮可想而知。
而談到國企改革,我們很少在新聞中看到普通職工可以參與企業改制過程的消息,很多國企,職工只享受著名義上的主人稱號,卻從未作為主體參與過改革的討論,他們又如何能有機會明白企業改革所面臨困難的"真相"呢?從一些地方政府對於國企改制的舉動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來的另一個真相是:某些國企改革,就是脫離於普通職工的改革,這個改革可能就是以擺脫普通職工為代價的----將原本的職工之於企業的主人地位轉化為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關係----一旦這種關係成立,企業為降低成本,要做的必然就是裁員、降低職工收入、甩脫退休職工包袱。
從通鋼的股份構成中就可以看到這個意圖。2005年的新通鋼集團中,吉林省國資委持有46.64%的股權,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持有14.6%的股權,建龍鋼鐵持有36.19%的股權,通鋼集團管理層持有2.57%的股權,幾項相加是100%,沒有國有股轉讓給普通職工的份額。本次的股份構成,建龍持股66%,吉林省國資委等其他原有股東直接持有通鋼集團的股權降至34%。可以肯定的是,延續之前的思路,職工股要麼沒有,要麼是極其少。
吉林省國資委在新聞發布會上的"不明真相"的說辭,讓人感覺到將普通職工放置於對立面的潛意識。如果改革是以削減普通職工的利益為巨大代價,那麼,普通職工則必然成為其對立面,大多數情況下,成為默默忍受的犧牲品。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國企改制過程中,一直充滿著各種力量的糾葛和衝突。2005年參股、2008年股權分立的退股,2009年鋼鐵業宏觀形勢好轉後又開始控股,在建龍集團與當地國資委的博弈中,通鋼被玩弄於股掌之上。這個過程中,普通職工成為事實上的"不明真相"人群,那是一定的。
信息不公開、利益不均衡,以至於普通職工利益受損,情緒被輕易點燃,是通鋼事件中陳國軍悲劇的直接原因。而對於更廣泛的國企改制來說,所遭遇的困境不止於此,被指向官商勾結的國有資產流失即是一個至今沒有終結的問題。而那是另一個更深刻的話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國企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