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舂米機器用水力(圖)

 2009-07-23 13: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白米煮出香噴噴的白飯,細嚼慢咽真是美味極了,除了白米飯,還有什麼食物可以永遠這樣吃不膩呢?

現代人想吃白米飯,只要到米店或超市去,隨時都能秤斤論兩,或是直接買回小包裝的白米,而且品牌眾多,任君挑選。

可是早年的農村,一家人所吃的每一粒米,都是自力完成,從插秧種稻開始,到收成稻穀,然後用土礱碾米,將稻穀磨成糙米,之後再舂米,都是靠一家人的雙手。

古早時候,沒有電力,舂米完全靠人力,相當辛苦。農民用土礱將稻米的殼磨掉之後,這時糙米和殼皮便混在一起,因此得同時用風鼓將殼皮,也就是粗糠統統吹走,然後再把糙米擺進舂臼裡,再用舂臼槌不斷搗米,這就叫舂米。

舂米是為了將附在糙米的上一層糠皮搗去,這層皮就是米糠,去糠皮的米就是白米了。

米糠可以用來當飼料,拌在剩菜剩飯裡餵養家禽,雞、鴨和鵝吃了拌米糠的飼料,不但有了充分的營養,讓自己長大,還不會得腳氣病,即俗稱的"軟腳病",因為米糠裡有相當豐富的維他命B。

白米所以好吃,是因為去掉了那一層又粗又硬的糠皮,不過營養自然也少多了,畢竟米糠才是營養豐富的寶哩!

用來舂米的舂臼,有石臼和木臼兩種,操作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用手搗,二是用腳踩,第三種是利用水力的科學方法,就叫"水碓"。

"水碓"用的人少,因為先民敬畏天地鬼神,認為萬物皆有靈,水當然也有水神,因此不敢隨便利用這大自然的恩賜,就怕得罪水神,得到懲罰,這種觀念也因此阻礙了科學的進步和發展。

"水碓"的原理很簡單,長長的舂臼槌一端連在石臼裡,一端連著一個方形水箱,然後用竹子當水管,將水引入水箱之中,當水箱的水注滿時,水的重量使箱子往下沉,另一頭的舂臼槌就被高高抬起;當箱中的水倒完之後,箱子輕了,往上升起,另一頭的舂臼槌就會往下落,重重地搗起米來。如此一下一下地舂米,完全不需人力。

這種既省力又方便的"水碓",可以節省許多勞力付出,卻沒有大量推廣,真是非常可惜。

現代的"土礱間"裡都是以電動機械"絞"去榖皮和糠皮,"絞"的閩南語發音為"ㄍㄚ",意思為扭緊後轉動,所以碾米廠也叫"米絞"。

"米絞"雖然失去了古早味,卻有現代文明帶來的快速、量產的好處,畢竟人口迅速增加,若還用人力舂米,白米恐怕不夠這麼多人吃哩!

劉興欽老師是個念舊的人,為這早已失傳的水力舂米寫下了懷念的打油詩:

舂米機器用水力,

鄰居借用也便利。

為何大家不照做,

就怕水神會生氣。



来源:人間福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