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諱趣話
所謂避諱,是指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直稱"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與帝王之名,眾所共諱,謂之公諱;人子避祖與父之名,謂之家諱。自古以來,避諱成規、成風,因此弄出來的笑話也不少,常足以令人絕倒。
東晉時,王忱去拜見太子洗馬桓玄(桓溫之子),桓玄設酒款待。王忱因為剛剛服過中藥寒食散(道家藥名),忌飲冷酒,便連呼左右"溫酒"來,不意觸犯桓玄之父桓溫的名諱。
桓玄感到莫大的恥辱,但又不敢得罪這位望族,竟在酒席上傷心得"嗚咽流涕"。
五代時,馮道歷朝為相。有一次,他命一門客講《道德經》。《道德經》開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門客怕犯其名諱,隨機應變將"道"改為"不敢說",於是,便讀成了:"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馮道聽了,自然會意,不覺笑倒。
據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宋代有個州官叫田登,忌諱人稱其名。因"燈"與"登"同音,於是怕犯其名諱,舉州皆呼燈為"火"。元宵節要放花燈,其屬官只好在公牌上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見者無不駭笑。
據明初仇遠《稗史》記載,南宋紹興年間,錢良臣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職)。他有一個兒子,據說很聰明,每讀經史見有"良臣"二字時,為避其父名諱,就改讀為"爹爹"。
一日讀《孟子》,中有"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之句,即改口讀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其父聽了,幾乎氣絕,一時傳為笑談。
還有為避他人名諱,而自改姓名者。北齊時,有個叫熊安生的人,去見徐之才與和士開。因徐之父名"雄",和之父名"安",其姓其名既觸犯徐父名諱,又觸犯和父名諱,於是,只好改變姓名,自稱為"觸觸生"。
無獨有偶。明末時,湖廣巡撫宋一鶴,前往參見總督楊嗣昌。因楊之父名鶴,為避其名諱,宋就在名帖上將自己的名字改寫成"宋一鳥",見者無不失笑。
但是,也有不怕觸犯上司名諱的勇敢者。宋朝時,常州知府徐申,諱言其名。屬下有個縣令申報地方情況時,因申報之"申"觸犯其名諱,一連三次申報都未獲批覆,縣令便親自去見徐申。
徐申怒責道:"你身為縣令,難道不知道上司的名諱嗎?"
這縣令卻不以為然,反而大聲說道:"我申報的事府中不理,便申監司;監司不理,便申戶部;申臺、申省;申來申去,非到申死不止!"
他連連觸犯其上司徐申之名諱,毫無畏懼,最後徐申也拿他無可奈何,只好一笑了之,並立予批覆。
- 關鍵字搜索:
-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