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報導,資訊公司研究顯示,最近 2 個月基金經理的離職率大幅上升,超越去年同期水平,粗估 6 月共有 21 只基金發佈基金經理變動的公告, 其中約 10 單涉及基金經理離職。
據瞭解,現任 376 名基金經理人當中,僅有 30 位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 5 年以上,佔整體不足 8%,這與美國基金經理平均任期在 5 年以上大相逕庭。中國內地超過 2 成 (22%) 的基金經理年限不足 1 年,年限 2 年以內的佔整體 46% 。
近期密集離職的一些基金經理人中,不少堪稱星級和大佬級的重量級人物。這群人選擇在股市回暖時離職,可能是轉投私募或調任基金公司專戶理財相關部門,為投資金額達百萬、千萬級的大戶服務。
雖然轉戰私募所承擔的壓力不小,但豐厚的報酬不 失為最大誘因。按一位管理規模超過 10 億元的基金經理為例,一筆 1 億規模的私募基金 去年的行情翻 1 倍就是 1 億元,基金經理人2000萬元 輕鬆入袋,而一般基金經理去年的收入還不到該數字的 1/10 。從某程度上可說是棄"公"投"私"的吸引之處。
有的基金經理對近期市場的火速回暖表示困惑,他們或看不清下半年走勢而不看好短期操作;也有具名氣的基金經理避免對行情做出錯誤判斷而名聲掃地,在現階段暫時休息,等待行情明朗時再重出江湖。
此外,近期監管機構連串打擊"老鼠倉"活動,也令一些犯下"原罪"的基金經理在"牛市"中急流勇退。《證券法》規定,證券從業人員不得直接或者化名, 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
而事實上,每一家基金公司的發家史都可能存在過"老鼠倉"行為,所以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人離開屬於身不由己"。
中國證監會今年 3 月份發布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明確,基金經理頻繁變動的公司要向證監會等機構作書面說明,並要求基金公司不得聘用離任其他公司未滿 3 個月的基金經理。然而, 有關條款對"堵截"基金經理離職作用不大,也未能保住基金公司及小散戶的權益。
有小散戶憂慮手頭的資金淪為"菜鳥"基金經理的"練手"工具。某基金公司行政人員明言,不能讓小散戶的錢沒人管,就算揠苗助長,也要先把空缺補上。
然而,將股票型基金交給新來沒有任何經驗的基金經理打理,對基金公司和散戶都危險。另外,也有散戶指責離職的明星經理不負責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