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種十幾塊錢甚至幾塊錢一斤的「銀鱈魚」和「鱈魚塊」,不是真正的鱈魚。
食用這種「鱈魚」,甚至會有腹瀉等不良反應的風險。基於此種原因,日本和義大利等國都已將其列入「禁止入口」魚種。
超市裡賣的鱈魚塊(上)每斤價格不到20元,而記者在水產批發市場上看到的鱈魚製品(下)每斤則有上百元。
■鱈魚?油魚?
家住北京海淀區的李女士很喜歡吃鱈魚。 4月初的一天,她的父母從中關村物美大賣場買來一種名為「銀鱈魚」的冷凍魚塊。李女士覺得,「鱈魚」沒有刺,營養價值又高,很適合給自己1歲多的孩子吃。 於是第二天,李女士就給孩子做了煎鱈魚塊。讓她沒想到的是,孩子吃完之後,連續數日都出現了腹瀉的症狀。那段時間,李女士每次打開尿布,都發現孩子的排泄物主要是油。
李女士對此很困惑,吃鱈魚為何會有此種反應呢?於是她上網查看,發現她孩子出現的這種情況,早已在香港等地出現過。而她給孩子食用的這種「銀鱈魚」,很可能並非是真正的鱈魚,而是「油魚」。
「油魚」,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其商業價值並不高,屬低價魚類,因為含油量高,主要用於提煉工業用潤滑劑。 2007年3月,針對不少香港市民購買「鱈魚」後出現腹瀉等不適症狀。香港特區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在調查後發布新聞公報,提醒公眾注意鱈魚與「油魚」的差別。公報指出,鱈魚的脂肪含量少於1%,而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油魚」)脂肪含量約20%,還含有一種名為蛇鯖毒素的天然蠟酯。由於蠟酯在人體內難以消化,因而囤積在直腸,導致排油腹瀉。
公報稱,排油腹瀉與普通腹瀉不同,不會導致體液流失,因此不會致命。並非所有人士均會受該蠟酯影響。不過,對於受影響人士,排油腹瀉會令人非常不適,患者一般會在進食「油魚」後30分鐘至36小時內出現胃痙攣,以及急性腹瀉,一般在24至48小時痊癒。
2007年8月,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又推出《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鱈魚的指引》,向公眾介紹了分辨「油魚」和鱈魚的方法。並建議所有進口商都應將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俗名定為「蠟油魚」,同時不可使用「鱈魚」等其它俗名,以供業界和消費者分辨。
目前,對於是否將「油魚」列入禁止入口食用名單,國際上仍有爭議。 「油魚」在日本和義大利都已被列為禁止入口魚種,在澳大利亞被公告為不建議食用魚類;美國曾於上世紀90年代禁運該魚,但已經解禁;歐盟則要求銷售「油魚 」時必須加上適當標籤,提供有關烹調方法的資料,並標示該種魚類可造成腸胃不適的風險。
- 關鍵字搜索:
- 超市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