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之役(1933年1月1日至3月底)
概敘:
民國1933年1月,日軍陸海空軍聯合攻擊山海關,守將安德馨營長及全體官兵力抗強敵,不幸全體殉國,之後日軍又炮擊臨榆縣城,守將何柱國奮起還擊,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3日後榆關失陷,日軍佔榆關後接著向錦州、通遼、綏中等處集結兵力,準備三路進攻熱河。
蔣介石聞訊即刻暫停與毛澤東之戰事,抽調兵力親自北上作戰。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調集了中央軍第二師(師長黃傑)、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征)和八十三師(師長劉戡)三個師北上,統由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指揮,與各軍在長城各口佈置防線。
因蔣介石離開江西親自指揮長城抗戰,毛澤東高呼「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口號,紅軍開始從5萬發展到30萬,從佔據20座縣城擴張到佔據45座縣城,將贛東至閔西的所有白點、即所謂「白區」全部「拔除」托派AB團大開殺戒,整個"蘇維埃區"──<即前蘇聯在中國的革命佔領區>死亡人數達10萬人,1933年1月17日日軍於佔領熱河後隨即兵臨長城,中共即刻宣布願意「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地區,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義勇軍」為共軍抗日之條件-來自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上)》(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年9月)1-31頁。
3月9日,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佔領北側長城線山頭,29軍張自忠與一○九旅旅長趙登禹率大刀隊於喜峰口突擊日軍,殲敵數千人,為"喜峰口大捷"之後國軍三個師輪番上陣,遭受重大傷亡,12日退守南天門陣地。日軍雖多次進攻喜峰口、羅文峪、冷口終未得逞。
此後由於國軍軍備不良與補給不足而不得不撤退,決定以外交手段解決爭端:成立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長城抗戰暫時告一段落.
交戰雙方:
中方:蔣介石、17軍軍長徐庭瑤、29軍軍長宋哲元、張自忠、趙登禹將軍
日軍:司令官武籐信義
兵力:
國軍:約5萬人
日軍:聯合偽滿州國約10萬人
結果:
由於喜峰口大捷造成日軍從此不敢小看中國,之後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伺機再度入侵。
陣亡將領:
安德馨營長
- 關鍵字搜索:
- 【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