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專欄】走過現代化——活得要真,還要大(1)
《審視國寨大幼兒》系列
崇尚感覺—感覺至上,表明國寨人質對人生的認知水平還在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人階段,沒達到古希臘、古羅馬還有近現代歐美人的水平,更不及中國古代人。人生並不是要否定感覺,而是要提升感覺,為生活拓展超越感覺的空間,在尊重感覺的基礎上,過一種有思想視野、有自律素養、有意義的真正的人生。
很多女人在生孩子痛不欲生之際嘶喊:我不要活了,下輩子再不做女人了。抱著嬰兒在懷中,蒼白的臉緊貼紅嫩的臉時,乳汁被吮吸由身而心地滋生快慰時,胸脯飽滿、身材苗條試穿一件件衣裙時,她們又會美滋滋地說:活著多好,下輩子還要做女人。孔夫子說「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可能就依據類似的觀察經驗:在感覺中波濤起伏一生的小女子跟平民中的小人一樣,因缺少教養而難以相處。
感覺化、性情化的生活走向是動物化。但人畢竟和動物有重要區別,其一就是人有思想,能超越感覺具體、直接、狹隘、不確定的侷限。人能假設,動物不能。人可以有理想,動物不可以。人之所以為人,全在於能夠假設,具有將理想變為知識變為現實的能力。人根本區別於動物的是其獨特的變虛為實、心想事成的創造能力。人是生產文化和創造文明的生物。理性的思想和虔敬的精神是人類文化和文明的靈魂。有思想有靈魂的肉體生命,才是是活得有意義的活人。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哲人對人的認識已接近這個認識水平了,但由於缺少市民階層直露的個體需要,一直模模糊糊的,對人的獨特性的看法主要還是一種情感、倫理、政治經驗。儘管先哲們對人的認識有很多經典格言,諸如「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等,沒能達到希臘蘇格拉底「下定義」、柏拉圖「理論論」、斯多噶「倫理學」和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的思維水平。經驗是個人體驗的東西,從哲人、聖人到後人,只能在感悟中遞減(感性的認識和活法都會這樣)。所以至今國人還難以從理性和精神意義上真正肯定人的高貴,才有「好好地過一個沒有意義的生活」的簡單的幼稚思想。
西歐人文主義運動因為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和唯理論哲學,才由古代走向了現代。動物環境主義者或生活唯物主義者的生活方式,在18世紀法國得到唯物主義哲學的充分肯定,但思想、理性和精神卻同時在德國和美國高揚,這就超越了文藝復興對人的理解。後來經過德國辯證唯心主義和美國實用主義的哲學推進,終於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在感性層面互相依存,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目前正在走過。美國的耗散結構論和熵定律世界觀就代表著這種趨向,已經走了20多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