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羅錦在寫作
空懷經綸抱負的賈島有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依紅偎翠的柳永則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道不同,然而無不是嘔心瀝血。
這嘔心瀝血的文學創作,在今天商業社會似乎已經再難尋覓,但是我還是相信,只有用生命和血寫的文學才具有真正文學的生命力,才能夠存在下去。也正是基於這點,我從來不相信什麼"現代",或後現代的獨特性,從來也不接受那些為暫存的、苟且的、苟利的東西尋找的藉口和遁詞。文學家、文學作品永遠是拿自己的生命,拿自己對它的追求來面對世界和生活。因為它真實、鮮明,把人的感受和經歷放大了讓你看,所以很多時候,它赤裸的讓人們感到恐懼,很多時候,甚至讓某些人無法容忍。
真正的文學家在活著的時候往往是孤獨的,因為他的同類常常不願意看到那甚至令他們自己也感到難堪的事實。然而,文學家過人之處卻正在於此。
現在,孤獨的遇羅錦,不曾想做文學家的遇羅錦,在她人生的路上竟然留下了一條典型的文學家的路。她六十年的路,在輾轉的人生歷程上,留下了所有那些古往今來的文學家們都曾經留下的那些特色。
遇羅錦作品不多,上次出山發表作品還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八六年她到西德一去不歸,引起轟動後,就似乎從人間銷聲匿跡,再也沒有二十年前的那種駭世驚俗的文字了。然而遇羅錦的性格,遇羅錦那典型的創作衝動卻注定了她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駭世驚俗。這是因為,遇羅錦的文字是和她的血肉聯繫在一起的。她的文字直刺她自己的感受,直對血淚人生,直接挑開和她相聯繫的周圍的事物一切外衣。
遇羅錦在談到她的所謂"一本書主義"的時候說,"如果我寫書,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寫,來不得半點粉飾,只寫出一本讓人看了不忘的書,一生足矣。"這的確是她自己的寫照。
遇羅錦隱居了二十年,醒也罷,冬眠也罷,都是為了這本書。將近二十年的無情歲月,也居然沒有把她湮滅,現在,二零零八年,她終於雕肝琢腎、刪繁增補,推出了一部六十多萬字的作品。
她因為是為這部作品而活,所以注定了出山,不需到處請人寫序、寫推薦、寫評述,就天然具成的駭世驚俗。
這部六十多萬字的小說的出版過程就與眾不同。遇羅錦為了保證一字不刪,全本而出,為了在她活著的時候能夠見到全書,罔顧世間的可能發生的一切事情,而自費出版。單只這一點,當代就幾乎沒有第二位作家能夠"傻"到如此。然而,這卻更讓人們看到遇羅錦的創作痴情。她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她的生命、生活,為了她那同樣如此的哥哥--遇羅克!
單只這一點,遇羅錦就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家。她拼盡生命所追求的是不欺騙自己:不讓紙上的文字欺騙自己,不讓文字欺騙她的生活,不能讓出版商削減它的真實。
無論你同意與否遇羅錦的觀點,理解與否她的情感,你必須承認,她在追求的路上,在求真的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這種努力不僅是常人所不及,而且直接讓所有那些"文學家"們汗顏!
單只這一點,遇羅錦所做的努力,《一個大童話》,在當代,在歷史上,無論就其文學意義還是社會意義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浪漫的現實主義手法,從馬克思開始,在充滿革命情懷的左派文人中擴大,最後成為教條宣傳的革命文藝。假作真來真亦假,意識形態化的假大空到如今,不僅在"革命"文藝中,而且也統治了"反革命"的文藝。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時候,為了政治,為了"反革命",我們依然不得不容忍、甚至縱容那些假大空的毒素。現在遇羅錦用真,把這個"浪漫"和"現實"撕裂了。這個撕裂使得她告別了假大空,回歸到樸素的真實,回歸到真正的現實主義道路。而這在現今中國的文學領域,不要說做到這一點,即便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創作中極力避免它,也已經難能可貴。
我無法斷定是遇羅錦的才能使得她在生活中、寫作中、文學創作中如此求真,還是她的求真使得她在文學創作中能夠不斷地掃掉塵埃,顯現出高度的敏感。我曾經和冬眠中、隔絕塵世十幾年的遇羅錦談電影、談文學的表現手法,談現代的諸種現象,她那驚人的細膩的觀察和豐富的人性令我驚訝。而正因為此,在《一個大童話》中,遇羅錦樸實無華的語言和記敘所顯示出的感染力,洞穿力,讓那些靠堆積形容詞,靠裝腔作勢、渲染情慾的文學作品無法望其項背。遇羅錦的作品一定會留在文學史上,而那些裝腔作勢、炒作起來的"偉大"的作品,無論是"革命"的,還是"反革命"的,卻要麼遺臭於世,要麼被扔進廢紙堆。
如果沒有這對人生的記述,對社會的描述,多少年後人們或許會忘記這個曾經充滿痛苦和殘酷的時期,就像如今的人已經對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事情淡漠一樣。然而,作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能夠積累享受自己的精神財富,就如我們今天,唐詩宋詞,古典音樂能夠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享受那樣。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能夠積累經驗教訓,使人類能夠避免災難,更健康地發展、綿延。然而,人類與生來具有的弱點也很多:人有鏟不斷的私慾、權欲,人之中就有魔鬼般的人物、群體, "慘無人道"這詞句的產生就讓人看到人類的另外一面。遇羅錦用她的辛酸記述了最近五十年那個病態的、變態的中國社會和人,為我們留下了我們這兩代人最寶貴,最重要的教訓。
由於求真,遇羅錦筆下的人性是真實的。她筆下的人活生生地生活在家庭中、男女中、社會中。在她的筆下,無論是她心目中的英雄遇羅克,還是她親愛的父母,都有血有肉地生活在追求中、慾望中,對家庭、親友的愛與恨之中。而這一切又與那獨特的社會、政治背景糾纏交織在一起。這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以後,中國北京的一幅真實的人的圖景。
或許有人不理解遇羅錦對她父親對於另外一個女人的摯愛,竟然愛到愚蠢傻氣地步的記述,然而,人們難道沒有看到,這正是遇羅錦父親過人的性格和人性。正是他血液中所具有的這種不安的追求和衝動,他遺傳給子女們的靈魂躁動,使他們一家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多少時代,人類能夠不斷地擴展自己的精神與生活,不正是和這種躁動與不安緊密相連嗎?
或許有人對遇羅錦揭示了"英雄"遇羅克曾經有過的對革命的追求,對進入社會做貢獻的渴望而不滿。然而,如果沒有這種揭示如何能夠理解社會給遇羅克,以及和他類似的人所帶來的心理重創和蹂躪!那個把人劃成三六九等的"外來文化"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摧殘!遇羅克的悲劇在於才能、追求和無畏!當這種才能、追求和無畏和那個殘酷的社會碰撞到一起的時候,就造就了在六十年代末期鶴立雞群的遇羅克!這是人類世世代代不斷重演的悲劇,"賈生年少虛垂淚",有才能、有追求,並且無畏的人誰能夠避免這種矛盾和遭遇呢?這悲劇尤其是對一個生活在極權專制社會中的人。無疑,這對時下的那些在極權主義政權下得意的知識精英也是一個極大地諷刺。你能夠舒適,能夠苟且,能夠沒有痛苦,就是因為你的才能、追求和魄力,都和遇羅克不可同日而語,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你就是缺乏最根本的才能和勇氣。
遇羅錦對人性和社會生活衝突的真實描述,不僅在文學上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有價值的作品,而且使得她的這部作品在記述瞭解當代中國社會和歷史上成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我曾經不止一次含淚閱讀《日瓦格醫生》。到了德國,我發現,不僅東歐等曾經生活在共產黨社會的人閱讀這本書,幾乎所有歐洲人都在讀。因為它揭示了人世間最根本的,最令人警惕的悲劇。因為它深刻、雋永所以拍成電影的《日瓦格醫生》,現在甚至已經成為德國電視臺每年聖誕節都上演的經典影片。
共產黨給蘇聯、東歐帶來的罪惡,被歷史學家、文學家清楚地記載在歷史上。然而在中國,那沒有過去的黑暗,讓人們無法回憶記述殘酷的歲月,那被扭曲的靈魂和精神麻痺了人們對殘酷的感覺,對人性美好的愛和追求,那紙醉金迷讓人更加像豬一樣的生活。更為甚的是豬群中的知識精英們居然已經在公然宣揚充滿豬的精神的 "千年盛世",情何以堪!!
難道那千年沒有發生過的文化大革命的黑暗,那千年沒有過的對中國民眾的殘酷迫害,那千年沒有過的對於中國社會個人和家庭的道德倫理的蹂躪,能這樣輕描淡寫地過去?
遇羅錦為我們填補了一個空白。也許只是很小的一處空白,但是,它告訴我們的是,已經有人在填補了!
我們經歷過最劇烈的人性衝突,最殘酷黑暗的歷史,我們的時代本應有更多、更深刻的作品出現,然而,幾十年下來,我卻不得不感到憂心,擔心由於我們這代人的無能和苟且,使這段歷史可能和我們這代人一起消失。讓我們的苦難白白付出,讓活著的劊子手逍遙,後世的劊子手肆無忌憚,讓沒有脊樑的苟且者自得,留下一個蛻化了的後代,讓歷史指責、恥笑我們!就為此,遇羅錦的默默做出的努力讓我感到欣慰。
遇羅錦以幾個個人為中心,以一個家庭為中心,為我們再現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那個社會的一般生活。透過這一般生活,細心的,有人性的讀者一定會感到那個社會無處不在的殘酷和沒有人性。就這一點,遇羅錦的這部作品很有些《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的特色,讀過幾頁,掩卷沉思,它會讓你欲哭無淚......
年底,遇羅錦的《一個大童話》就要在香港出版,感謝遇羅錦女士同意我的建議,在這部書即將問世之前,在《看中國》上介紹並連載這部作品,以饗讀者。
在連載前,我想要說的是,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她對生活的愛、追求,解析。我們盡可以不同意她的很多看法,但是不要忘了這個家庭的苦難,這個家庭為社會所做的承擔,它所曾出現過的巨人--遇羅克。不要忘了這個家庭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平常和不平常!
2008-11-27德國埃森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仲維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