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一個好久沒有聯繫的朋友打電話聊天,談論最近工作的一些感受。他突然問我一個問題:"你最終到底想做什麼?"
已經好久沒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夜闌人靜,夜不能寐時,這個問題也已經好久沒有困擾過我了。這將近一年,因為有了許多新的事情做,一直把自己放到工作的細節中。工作的狀態,生活的狀態都改變了許多。好像很少跳出來,往更遠的地方想想。
這次,被人突然問起,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那天在辦公室,跟同事東拉西扯。她說,有一次我說過一句話,可能我自己已經記不得了,但是對她來說非常有震撼性。
我問:"我說什麼了?"
她說:"你說一個人到三十歲如果沒有成功的事業,那說明他生活中一定有除了事業以外的其它支點。"
我想起來了,當時她說如果到三十歲時,自己如果沒有達到自己事業的預期,那麼自己就是失敗者。
我理解的三十而立,並不是人到三十歲,有了可以立身的事業或財富。這個"立"應該指的是內心價值觀的確立吧。確立內心堅韌的內核,同時把自己的內核放到一個更大的坐標中,尊重別人內心中"立"的東西。
沒想到,自己隨意說的一句話,能被人記這麼久。力的作用永遠是相互的,現在反過來開始用這句話安慰自己了。
你最終到底想做什麼?這個虛無縹緲的問題很難找到答案。想一想,也許會給自己一個看待眼下事情的高度。
《藝術人生》採訪楊麗萍時,她說:"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我跟朋友說:"人家活得多有境界。"
朋友說:"我看過她的專訪,能看出來,其實楊麗萍對自己非常狠的。"
我一直認為,來這個世界走一趟,做一個旁觀者,到處走走看看就挺好。人很渺小,根本實現不了什麼。改變,實現。這是多麼大的字眼。觀察和體驗就很足夠了。
偶然看到塔科夫斯基的一句話:要忠於生命,而不是生活。
這句話來得真是時候。時間在往前走,自己的想法也在往前走。慢慢自己也有了很多改變,來這個世界走一趟,這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不單單是旁觀。
怎樣面對自己,怎樣獲得內心的安全感。這是永恆的話題。
"你最終到底想做什麼?"
依我現在的修為,我還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或者說自己尚未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問題的答案。但我可以自信地說,回頭看看這段時間的自己,每天似乎沒有什麼成就,但一段路走過,自己也進步了不少。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生命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