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國與西班牙各自拋出自己的金融紓困方案,世界主要國家政府已承諾要動用近2兆美元的納稅人血汗錢,來拯救瀕臨破產的金融體系。這2兆美元還不計央行向市場注入的海量短期融資,大舉降息釋出的資金,以及一起又一起的金融機構國有化。但市場氣氛依然緊繃,銀行互不信任,彼此不願意拆借,冰封的信用市場毫無解凍跡象。
来源:
這些金融紓困名目花樣繁多,但不外乎兩大類:以政府的印鈔票能力替民間的債務擔保,或者直接送鈔票。前者是我們熟知的無限擔保銀行存款,後者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國以7,000億美元收購不良資產的計畫。
政府通常希望以其"揚言"的擔保能力穩住金融局勢,起碼出嘴總比出錢容易。美國財政部長寶森當初拯救"二房"危機時便是希望如此,但市場動盪最後還是逼得美國政府接管二房。
若要拿出鈔票,美國與歐洲政府的作法目前看來迥然各異。美國的7,000億紓困法案是要拿來收購銀行難以變現、無人要買的不良資產,但政府並沒有要成為銀行的股東。儘管國會對限制執行長薪酬吵得沸沸揚揚,美國的紓困方案儘可能要與政府"接管"金融體系保持距離。
相形之下,英國政府拿出500億英鎊的公帑"紓困"銀行,實際上是在強行要求這些銀行即刻增資,從市場找不到資本就來跟政府要錢,準備好500億等著呢!一旦拿了政府的錢,股份就要讓給政府。銀行是在賣身給政府籌錢,所以英國的紓困方案也被稱為"部分"國有化方案。
西班牙傾向美國作法,推出的紓困方案也是在收購銀行壞帳。畢竟,連股神巴菲特都說了,政府買銀行壞帳是很有機會賺錢的。
然而在全球央行8日聯合大降息,各種紓困方案湧現的這一天,資金拆借依舊困難,股市持續探底,或許不管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最終都會變成冰島人:由政府全面接管金融體系,銀行不是直接被收歸國有,就是要依照政府指令行事。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紓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