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7歲的馬雯是寧夏一媒體的記者。作為土生土長的回族女孩,人們眼前的她與平日所見靚麗而現代的都市女孩沒有區別。在她的記憶中,奶奶和母親她們習慣於戴著蓋頭,做禮拜,過著傳統穆斯林的生活。
如今的回族服飾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設計師們開始在傳統的回族服飾中增添現代元素。比如色彩的增多、線條的增加、服裝質地的考究等,讓回族服裝更加美觀時尚。
就回族頭飾而言,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男性白帽原來大都是純白色,現在經常可以看到黑色、灰色、綠色、紅色或各種顏色相間的,製作工藝也從原來以麵料為主向麵料、編織及刺繡共存發展。
女性的蓋頭原來是以黑、白、綠為主色,現在除這些顏色外,還可以看到紅、蘭、粉、棕等多種顏色,麵料也從以布為主向以紗為主變化,形制上也從傳統的樣式向頭巾變化。
位於寧夏銀川市永寧縣的納家戶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清真寺年輕的阿訇頭戴繡著花邊的白帽,身著乾淨的中山裝,上寺的男性大多著類似的服裝。
在寧夏同心縣35.4萬人口中,回族比例達到84.5%。在街道上,已婚女性大多戴淺藍色帽子,穿普通的服裝,男性普遍戴白色的小圓帽,著中山裝。在同心阿語學校裡,年輕的女孩子們戴著白色、粉色的蓋頭,有的穿著長袍。
「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的過程是阿拉伯、波斯文化不斷和中國文化融合的過程,是日常生活服飾不斷禮儀、宗教化的過程。」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服飾研究專家陶紅說。
回族文化研究專家指出,按照目前學術界通常的說法,回族的形成是在元末明初時期,回族服飾的出現與回族的形成同步。回族服飾受到了中西亞民族和本土民族著裝風格的影響,但回族服飾並沒有因為民族融合而全部改著漢裝,而把一些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
陶紅說:「回族服飾雖然有了很大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在回族服飾中主要體現了伊斯蘭教的『長、密』服飾觀念,講究對『羞體』的遮掩。我們在回族聚居區很少見到過於暴露的現代服飾。」
寧夏是中國最大的回族聚集地,全區有210多萬回族民眾。為挖掘整理並集中展示回族服飾的發展歷史,保護回族服飾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寧夏回族自治區將在同心縣建立回族服飾博物館。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回族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