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橋傳承了趙州橋風格。
五星橋傳承了趙州橋風格。
行走在松源河兩岸,橫跨松源河上的17座明清古橋就像是17處風格各異的風景,令人流連忘返。
連日來,為探明這些古橋的風格和尋找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建橋者,記者在梅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沿松源河一路尋尋覓覓,沿途探訪了許多老人和翻閱了大量的文史資料,試圖以此激活明清時期客家先人在松源河上建橋的那一段塵封的記憶。
客家人帶來中原造橋技術
據梅縣博物館朱館長介紹,明、清兩代,原住閩西、贛南的漢族"客家"陸續遷梅,不但將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帶來此地,也將中原的造橋技術引入當地。
從明、清兩代開始,松源河流域過去難抵風雨洪水由石柱石板搭建的簡易石板橋和竹木橋逐漸被堅固的石砌拱橋替代。
記者在松源河上看到,這些古橋雖然風格各異長短有別,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造橋現場的地形地貌。
建於明代後期、地處桃堯鎮老圩場的砥柱橋,建橋者根據河岸東高西低的特點,利用河床上的巨石,在百米河床上建了3個橋墩作4個橋拱的平臺,而其中的兩個橋墩竟同建在河床上的一塊巨石上。更讓人叫絕的是,為了依托河床上的巨石作橋墩基礎,建橋者硬生生地將拱橋向北拐了一個彎,從高處望去,雄踞松源河上 S形造型的砥柱橋,就像一段小長城。
古橋經歷11次地震不倒
據梅縣縣誌記載,從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至1987年,梅縣共發生地震11次,松源河上的17座古橋照樣巍然屹立而不倒。
其中擁有500多年歷史的砥柱橋是一座沒有一根鋼筋的4拱石橋,從建成至今,仍固若金湯,讓人嘖嘖稱奇,至今砥柱橋上的一磚一石均為建橋時所砌。
窮 26年集資造一橋
古人建橋,同樣需要雄厚的資金。松源河上17座古橋,有的是村民集資而建,有的是當地華僑巨賈捐資而筑,建橋資金幾乎都來自民間。
在松源鎮龍源宮,記者見到一塊記載松源鎮老街口五星橋建設的石刻建橋碑記,這塊碑記是松源河上17座古橋中唯一一塊被完整保存下來的建橋碑。
據五星橋建橋碑記載,為建設五星橋,當時的松源鄉為造橋專門成立了橋渡社集資,從乾隆已亥年(1779年)開始至嘉慶乙醜(1805年),經歷了乾隆、嘉慶兩代皇帝,用了26年時間才籌足建橋資金開工,而建橋用了3年時間,先後共用了29年才建成了五星橋,當年鄉間造橋之艱辛由此可見一斑。
如今,200年過去了,屹立在松源鎮老街口的五星橋每天依然車水馬龍,非常熱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史上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