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變成了大白臉?(圖)





在京劇裡,曹操的扮相是個大白臉,大白臉表示他是一個大奸臣。真正的曹操相當複雜,不是"奸臣"兩個字所能概括,但在小說戲曲裡,他卻被描繪得越來越奸詐惡毒。在《三國演義》裡,他的形象已經變得很糟,後來的戲曲及評彈則更進一步醜化曹操,無中生有地讓他說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種話,而且在《徐母罵曹》中更藉徐庶母親之口罵他"種種姦謀,彰明昭著。世之三尺童子,未有不想殺爾之頭,食爾之肉,割爾之心,碎爾之骨!"難怪鄉下野臺戲的觀眾看了會義憤填膺,而忍不住跳上臺將扮演曹操的戲子痛揍一頓。

曹操被定位成"奸臣",可能是由於過去統治者的需要。但曹操的逐步被醜化以及看戲觀眾的反應,則是來自所謂的"二手數據效應"。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當我們只從別人處獲得有關某人的訊息時,我們對他的印象反而會比熟識他的人更黑白分明,把白的看得更白,黑的看得更黑,這就叫做"二手數據效應"。獲得第二手數據的人如果再將這個訊息轉述給第三者聽,那麼第三手數據又會把白的看得更加白,黑的看得更加黑。大多數人跟曹操根本就素未謀面,都是在看了或聽了關於曹操的數據後,然後再加以改寫和轉述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只有"三分姦"的曹操就變成了"十分姦"。

另外,我們在看問題或看人時,需要有一個內在的認知架構。這個認知架構來自經驗,你的相關經驗越少,認知架構就越簡單,你對問題和人的評斷就會越黑白分明、也越膚淺。譬如一個鄉下人對曹操的唯一認識是"他是個奸臣",當他看到戲台上的曹操如何"大言不慚"地"迫害忠良"時,他立刻義憤填膺,覺得曹操真是"十惡不赦",於是忍不住上臺去痛揍"曹操"。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他看到的演出是他認知架構裡用來評斷曹操唯一的一筆數據,所以難怪他的情緒會那麼激動。他甚至還會認為自己的看法很正確,但這種激動與正確感,其實是來自膚淺與無知。

哲學家羅素說:"一個人情緒高昂的程度和他對事實的認識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熱。"人就是這樣,距離越遠,卻認為自己看得越清楚;越無知,卻覺得自已知道很多;越淺薄,就越偏激。

本文留言

作者王溢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