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人這樣解讀日食 難道中國有變數?
乙巳佔日蝕,必有亡國死君之災。夫日依常度,蝕者,月來掩之也,臣下蔽君之像。日行遲,一日行一度,一月行二十九度余;月行疾,二十七日半一週天,二十九日餘而迫及日。及日之時,與日同道,而在於內映日,故蝕其像。大臣與君同道,逼迫其主,而掩其明。又為臣下蔽上之像,人君當慎防權臣內戚在左右擅威者。
其蝕雖依常度,而災害在於國君大臣。或人疑之,以為日月之虧蝕,可以算理推窮,皆先朔知之。蝕分多少時節、早晚所起,皆如符契左右,此豈天災之意耶?夫月毀於天,魚腦滅於泉,月豈為螺蚌之災而毀其體乎?但陰陽之氣迭相感應自然耳。東風至而酒湛溢,東風非故為溢酒而來至也,風逼至而酒適溢耳,此豈不相感應者歟?若然,油水之類也。東風至,油水不溢而酒獨溢,猶天災見,有德之君修德而無咎,暴亂之王行酷而招災,豈不然也?陽燧之取火,方諸之取水,皆以像佔之也。陽燧方諸銅蛤之類,將凡鏡往求而不得者,為無其像而不佔也。
災之所起,起於昏亂之所,無災非朔而蝕者,名為薄蝕。凡薄蝕者,人君誅之不以理,賊臣漸舉兵而起,北陰氣盛,掩薄日光也。陰盛侵陽,臣凌其君,其分君凶,不出三年。無道之國,日月過之而薄蝕。兵之所攻,國家壞亡,必有喪禍。
裴子曰:夫日者君也,月者臣也,一歲十二會,君臣相見之像。君有失德,臣下專之,故有日蝕之咎,故伐鼓,用幣,責上卿,是其禮退臣道也。
以知君臣忠。天下太平,雖交而不能蝕,蝕即有凶。臣下縱權篡逆,兵革水旱之應兆耳。日者陽精之明,曜魄之寶,其氣布德而生。生在地曰德,德者生之類也,德傷則亡,故日蝕,必有亡國死君之災。日蝕則失德之國亡。日蝕,則王者修德。修德之禮重於責躬。是故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
日薄蝕,色赤黃,不出三年,日蝕所當之國有喪。一曰日始出而蝕,是謂無明。齊越之國受兵亡地。凡日蝕者,則有兵有喪。失地因亡,皆以日蝕時早晚、分宿、日辰佔之。
日午時已後蝕者,有兵,兵罷不起。
日蝕從上起,君失道而亡。從旁起,內亂兵大起,更立天子。
日蝕從下起,女主自恣,臣下興師動眾失律,將軍當之。
日蝕少半,諸侯、大臣亡國失地相逐。蝕半,有大喪亡國。蝕大半,災重,天下之主當之。蝕盡,亡天下,奪國,臣弒君,子弒父,不出三年。
日蝕見星,臣弒其君,天下分裂。
日蝕而暈傍珥,白雲來去掩映,天下大亂,大兵起。臣弒君,君失位。
日蝕陰侵陽,君位凶,群兵動,宜施恩賞。
日蝕而旁有似白兔、白鹿守之者,民為亂,臣逆君,不出其年。其分兵起。
- 關鍵字搜索: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