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於,英美兩國的消費者所能承受衝擊的範圍逐漸縮小。學者與經濟學家持續爭辯房價以及房屋增值抵押貸款(mortgage-equity withdrawal ;MEW)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過去幾年來由於房價不斷上漲,消費者可藉由此種貸款將房子拿去抵押,換得可消費的現金,但現在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房市萎靡沒有貶損他們的財富,那麼,股市跌勢可就很難躲得過了(自去年高點已下跌20%左右)。
也許有人認為,英美消費民眾若對自己的工作抱持信心,自然不怕財富縮水。然而美國過去 6個月的非農業就業人數,每個月均較去年同期下滑。而英國指標失業率雖並未大幅攀升,但營建等若干產業卻不時聽聞裁 員消息,連擁有工作的人也擔驚受怕。
拜食品與能源價格之賜,全球通膨不斷躥升;所幸勞工薪資並沒有隨之攀升,對全球央行不斥為一好消息-1970年代工資和物價螺旋上升並不會重演。
如果消費者能夠持續借貸行為,也許還能夠克服這些經濟障礙,但實際上信用危機的發生亦阻斷了此種可能。近來英美銀行的抵押貸款核准件數不斷下滑,其它消費者信貸也正逐步萎縮。
諸多壞消息尚未遠颺,消費者的信心水準亦落於谷底。令人詫異的是,為何沒有廣泛影響到零售銷售與經濟成長?
5 月份美國政府的退稅方案的確有效,對於不省人事的拳擊手來說,效果就像是提神的嗅鹽(smelling salts)一般,當月的食品與電子產品等零售品銷售均有所增長。
事已至此,英美政府到底能做些什麼?手中銀彈有限的美國或許有可能再行一次減稅。美國聯準會(Fed) 則必須盼望去年秋天起的一系列降息能開始發揮作用(貨幣政策通常需要12-18個月才能發揮功效)。而英國則因預算赤字過高,無法施惠於人民,而且英國央行(BOE)顧及通膨躥升,亦無法施以降息。
長期而言,儘管英美兩大經濟體減少對消費者支出的倚賴或許是件好事,但如果轉變速度過快,短期內經濟可能會變得很慘。不管是那一種方式,結果都不會太好-想像洛基打完15個回合,即能窺之一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英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