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中: 希望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圖)
張紀中說,希望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
作為中英文化交流活動的一部分中國著名影視製作人張紀中來到英國訪問。他將圍繞其影視作品"金庸武俠劇系列"、《兵聖》和《西遊記》,來做"以影視劇為媒介,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以及與西方文化的比較和對接"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在英國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做了演講之後,張紀中來到BBC布希大廈,接受中文部採訪。
張紀中訪談錄音摘要
玉川:張先生,這次到英國主要活動是什麼?
張紀中:正趕上中英文化年,英國華威大學和倫敦大學邀請我來做文化交流。我過去一直有把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帶到英國的願望。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不僅外國人知道得很少,很多中國人自己知道的也不多。支撐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其實就是儒、釋、道三種文化,猶如三足鼎立。自80年代中國開放以來,跟英國有很多經濟交流,但在文化交流方面,似乎是我們接受的多,輸出的少。我是第一次到英國來,想瞭解一下這個國家,看看如何進行兩國間的文化交流。
玉川:您的作品很多,希望把哪些作品介紹給英國觀眾呢?
張紀中:在我看來,我們很多具有中國文化傳統內容的作品都很合適。主要我在想,怎麼找到一個恰當的方式,使他們能夠接受。這次來,我有一個很大的感受 - 並不是我們的東西他們不能理解,而是我們的製作方式,比如說,我們能不能製作英文版,或者能不能剪輯成一段一段的播出?我想,這是我回國之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我認為我的很多武俠片,歷史片都有很強的可視性和故事性,我想如果我們把這些片子重新結構一下,是能夠被西方觀眾接受的。
玉川:過去20多年來,不少中國電影打入了世界影壇,我覺得不少在國際上展映的中國電影,在某些程度上是考慮到西方觀眾的欣賞習慣,多少有點量體裁衣的味道。而您製作的影視作品一直是針對中國國內市場和中國觀眾,這樣非常Chinese的劇作,即使是有英文字幕,恐怕如果不是中國人,很難理解其中的歷史背景和內涵,您怎麼看?
張紀中:文化的精華是屬於全世界的財富,並不只是侷限於一個地域的財富。難道狄更斯就一定比吳承恩高明多少嗎?不是這樣的。他們都是世界的財富。只不過我們過去沒有一個交流的平臺。歐美以娛樂商業渠道來傳播他們的文化,而我們過去一直把文化歸於意識形態,做起來就比較拘謹。
我的觀點是,我們能不能把文化看成一個生產力,變成一個人們能夠接受的產品,就像電影。前些年,有些人也是在摸索,看外國人喜歡看什麼,於是就找了一些獵奇的東西,連很多中國人都不太知道的,比如抽鴉片、娶小老婆等,向歐洲觀眾播放。其實這不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我製作的電視劇裡,我希望強調中國主流文化精神,中國深厚的儒、釋、道所表達的對於修煉心性方面的東西。我想,只要我們打開一扇門,雙方的文化交流將會源源不斷,並加深相互間的瞭解。
玉川:英國同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您對英國影視界的看法如何?
張紀中在BBC中文部辦公室
張紀中:我看過很多英國BBC製作的電視節目,例如《我們的星球》(Our Planet)。可以看出,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以極大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拍出了如此有魅力的電視片。很多鏡頭都難以想像是怎麼拍的,非常絕妙。文藝作品方面,也非常有成就。我剛剛參加了上海國際電視節做評委主席,其中有兩部英國作品獲獎,一個是"我的兒子傑克",一個是"理智與情感",我感到這兩部片子無論從拍攝上,主題表達和製作的精良方面,都比中國的電視劇水平高出一等。
這次文化交流,我也是把我正在製作的《孫子兵法》和即將拍攝的《西遊記》帶到英國華威大學,還有一些藝術中心,請這裡的教授們和學生們一起探討。《西遊記》的故事更具有國際性,這就是我為什麼希望跟國際上合作拍攝的原因之一。
玉川:說到《西遊記》,80年代曾經拍攝了一套《西遊記》電視連續劇,非常成功。新版《西遊記》將在哪些方面給觀眾帶來更多新鮮感呢?
張紀中:那是80年代拍的。80年代的技術、80年代的審美都有很多侷限。從思想上,文革剛結束不久,人們還帶有很強的階級鬥爭觀點來看待問題。從拍攝角度來說,由於當時的有限技術,也限制了想像力的發揮。而今天,從技術上來說,幾乎是,能夠想到的就都能做到,就怕你想不到。而我們的神話是完全能夠跟西方神話媲美的。難道我們的孫悟空的法力不比蜘蛛俠、蝙蝠俠厲害嗎?我覺得我們的猴俠、豬俠一樣精彩。
過去的中國《西遊記》影視作品的形象幾乎都是從戲曲而來。我希望我們制做的《西遊記》標準應該是像西方影片《魔戒》和《哈里•波特》那樣的魔幻片。我們現在已經擁有這樣的手段,我覺得我們是可以完成的。為什麼我希望同西方合作,是因為資金問題,我想有更多的資金,可以拍得更好。
- 關鍵字搜索:
-
張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