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沒有意識到的一點是,大米價格大幅快速上漲的責任實際上應該由那些導致美元走軟的人來承擔。當然,包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副主席唐納德•科恩(Donald Kohn)在內的美國政要一直在力證自己的清白,此舉倒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實際上,科恩最近總結說:美元匯率下跌對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是起到了影響,但可能只是小小的影響。按照科恩的說法,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是由影響商品市場的供需基本面因素變化所致。
想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商品價格暴漲的背後充當推手需要用到經濟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包括科恩在內的經濟學家平常都愛談到它,但關鍵時候卻視而不見或完全拋到腦後。我們在學習經濟學時被告知要搞清楚名義價格和相對價格之間的不同;前者是商品的貨幣單位計價,而後者是由供需關係所決定的──比如是供不應求還是供大於求等其他"真正"的影響因素。
當美元匯率下降後,黃金、大米等全球貿易商品的美元計價必須上漲,因為需要付出更多美元才能買到相同數量的商品。這就是為什麼商品交易員知道每一樣商品在交易時都體現了美元匯率的變化。因此,美元走軟就意味著商品價格的上漲。
隨著美元疲軟,黃金的美元名義價會上揚,我們以金價作為基準。大米的美元名義價格也隨之而動。我們將過去60年的月度黃金價格劃分為三類,劃分標準是黃金的美元名義價格月內漲幅超過10%、小於10%以及金價出現下跌。
第一類價格變動的時間有22個月,當月金價漲幅超過10%,隨後幾個月米價都急劇攀升,在接下來的12個月中米價累計漲幅達到了25%。第二類價格變動的時間有278個月,當月金價漲幅小於10%,隨後米價的漲勢也顯得較為溫和,在此後12個月中漲了7%左右。最後一類是金價持穩或下挫的398個月,米價在隨後的1年中幾乎沒什麼變化。
這個統計以及其他數據表明在金價漲跌的過程中米價可以說是按比例波動。舉例來說,在1979年年底至2001年年底美元走強之時,金價累計下挫了40%,米價跌幅則達到了52%。此後,在2001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的6年時間裏,金價上漲了191%,米價上漲了127%。
各國官員在所謂由供需基本面因素引發的米價飛漲面前不應再手足無措,政客們也別再指責投機商和囤積者了。米價高漲實際上是美元疲軟帶來的問題。除非美元走強,否則包括米價在內的所有大宗商品的價格都會繼續漲下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米價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