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准報憂 四不原則

芮氏規模八點零的大地震,震出四川地震帶地質的隱憂,未來人口遷移、安置,災民家園重建問題,也震出大陸各救災系統間的磨合問題。

幾大救災系統各自為政,缺乏橫向連繫;加上強震使道路支離破碎,致使救災速度緩慢,重建工作困難重重。

十二日大地震發生後,北京中央政令下達,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動員,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前所未有。透過官方媒體廿四小時強力放送,匯聚十三億人的強大團結凝聚力,海外華人的支持與捐輸都是空前,值得肯定。大陸純熟運用宣傳,讓災區的悲慘世界呈現世人眼前,凸顯中共政府重視生命、扶死救傷的努力,打破過去外界對中共蠻幹的刻板印象。

超過十五萬的軍人、十萬多的醫療救護人員、堆積如山的藥品、食品和日用品,大量的備用血袋和源源不盡的志工,地震發生後三、四天,救災人員和物資全部齊備。然而,強震震得路不成路,水、電、通訊全斷,讓人員物資進災區難,災民逃出難。

「我們根本不缺醫師護士,震後第二天,成都鳳凰山軍用機場,擠進二千多名來自各地的醫護人員,但根本送不出去,整整在機場候了三天」,地方官員這麼說,成都雙流機場和火車站,來自全大陸的救災物資堆積成山,但汶川、北川災區民眾,卻等不到需要的物資。

因為山體滑坡,村子不見了,一個鎮只剩下三分之一不到的人口,戶籍資料流失,到底哪裡有人被埋、死了多少人,始終只有「參考」數字,失蹤人口數字也不可盡信。

為統一事權,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下令,災區最高指揮官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然而,市長、鎮長手上根本沒有人,來救災是軍人、武警、衛生和民政系統,各自有領導體系,互不統屬,各搞各的。

救災緩慢的主因,是災區實在太大、重災區面積就有十萬平方公里,涉及八十八個縣市區,災民有兩千八百萬。不少海外媒體誇讚這次大陸開放媒體深入災區,是新聞自由的進步;四川公安廳官員坦言,這是個誤會,因為地方實在太大,軍警第一時間全部投入救災,來不及管制。直到第三、四天,才在各大路口設卡哨,管制境外媒體深入。

而中宣部在震後第三天,就下發書面指令,要求大陸各媒體只准報導災情,做到「四不」:不評論、不反思、不負面、不唱反調。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