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裡,/我甘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就是中國現代詩人徐志摩的名詩《再別康橋》。詩人徐志摩年輕時曾有志於做一個漢密爾頓那樣的大政治家,然而,他在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遊學劍橋的經歷,使其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從此走上了詩人的道路。
他在英國作家狄更生(Dickinson)的幫助下,獲得了劍橋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特別生的資格。在英國求學期間,已有妻室的徐志摩,狂熱愛上了好友林長民年僅16歲的女兒林徽音。數年後,林徽因卻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在英倫求學的徐志摩,追求"至愛"不得,而追求"至知",也因未能正式入籍劍橋,不得不離它而去。
在這雙重感情的強烈驅動下,徐志摩即將告別劍橋的時候,內心深處如火山噴湧般抒發了對劍橋的無限眷戀--《再別康橋》。詩歌裡,每一道光影、每一條枝葉,都浸透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濃郁情思;每一個韻律,每一句詩行,都喚起起人們對劍橋至柔至美的無限遐想。於是,劍橋也因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成為每個中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牛頓和劍橋
在劍橋近800年發展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在社會各個領域光輝燦爛的明星。在這些璀璨的群星之中,牛頓無疑是最為耀眼的巨星。有人甚至評價說:"如果我們的世界沒有了牛頓,我們就很難想像當今世界將是一個什麼模樣。"
1642年的聖誕節,牛頓出生於林肯郡(Lincolnshire)一個農夫家庭。牛頓出生前兩個月父親就已去世,3歲時母親改嫁,不得不由祖父撫養。1661年2月,牛頓進入劍橋的聖三一學院就讀,依靠為富家子弟服務的報酬來支付學雜費。1665年,牛頓獲得了聖三一學院的學士學位,3年後,他又獲得了聖三一學院的碩士學位。
牛頓畢業後留校任教,但他並不是一名出眾的教師,同仁對其教學方法評價不高,學生也不太願意選修他的課。牛頓平日不修邊幅,往往是領帶不結,襪帶不系,甚至褲子也不釘紐扣,就走進了學校餐廳。
牛頓畢業不久,遭遇一場大瘟疫,他回到家鄉逃避瘟疫。這段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的黃金歲月,他用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對光學進行研究,而其一生中另外兩大成就:微積分和萬有引力也是這一時期孕育成形。
牛頓就讀時的校舍與家鄉蘋果樹後代
一天,他在家中花園裡的蘋果樹下小坐時,一個蘋果落下,觸動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之間有引力,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然而,沉默寡言的牛頓並未想到去公開發表。1684年8月,牛津畢業的著名科學家哈雷來到劍橋,"哈雷慧星"就是以他的名字所命名。他獲知了牛頓的這一科學發現,便竭力說服牛頓將其發表。哈雷把牛頓的手稿親自送到皇家學會,獲得了皇家學會的認可,同意出版。
1687年牛頓的科學巨著《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正式出版,立刻在英國學界引起轟動。牛頓建立的力學體系標誌著以哥白尼為開端、對亞里士多德的世界圖像所作轉變的最後階段,因而成為近代科學的里程碑。
教堂和酒吧
劍河一線,毫無疑問就是劍橋最優美的"風景區"。圓體教堂修建於1130年諾曼人統治時代,這種造型獨特的古老教堂目前在英國僅存4座。商業區裡,兩座古老而高大的方形塔堡最引人注目,一個是坐落於本尼特街(Bene't Street)南側的聖本尼特塔堡(St. Bene't),它修建於1025年,有著濃郁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風格,塔堡上6只古鐘每個週日的清晨都將準時鳴響;一個是坐落於三一街東的聖瑪麗大教堂(St. Mary the Great),它始建於1205年,早期它是劍橋舉行各種重大儀式活動的地方,它高大的方形塔堡內有123級石階,攀登至塔頂可以一攬劍橋校園的壯觀景象。
商業區最知名的酒吧是位於本尼特街北側的飛鷹酒吧(The Eagle),它與聖本尼特塔堡隔街相對,酒吧裡陳列著眾多二戰時期盟軍空軍留下的舊物,DNA之父克里克1953年就是在這個酒吧裡宣布,他與瓦特森發現了"生命的秘密"。"學院路"西側的多所學院,都是劍橋城內最古老、最著名的學院,聖約翰學院古老的迴廊、三一學院巨大的庭院、王后學院著名的法庭和菲茨威廉博物館眾多的文物都是值得遊覽的去處。而國王學院高聳的大門和壯觀的教堂,無疑是"學院路"上最令人難忘的景觀。
劍橋風光
劍河上國王學院一瞥
徐志摩說過:"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在劍橋,劍河一線的"風景區"有一個專用名詞--"後園"(The Backs)。欣賞劍橋校園風光最佳的角度,是乘船在劍河上倘徉。
可以說,遊歷劍橋,不乘船遊歷劍河,就如同遊歷北京沒有去長城一樣,留下的必將是深深的遺憾。因為,劍河上的景致是劍橋最美麗的一角,乘船從劍河上倘徉一遭,靈魂猶如被徹天的碧綠、瀰漫的寧靜、溫情的詩意、至柔的清波,徹徹底底地洗禮了一遭。
遊覽劍河的乘船點在劍河上叫"密爾池塘"(Mill Pond)的地方,從銀街(Silver Street)跨河橋東頭下橋,或是沿密爾巷(Mill Lane)西行均可抵達。從密爾池塘南下,遊客可在劍河上自行划船遊覽;北上,則由導遊撐船引領遊客瀏覽劍河。登上平底木船北上,穿過銀街的跨河橋,就是劍橋校園的所謂"後園"。
原來,從劍河可以發現,"學院路"上那些古老的學院--聖約翰學院、三一學院、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聖凱瑟林學院、王后學院,都向遊客展示了它們那美麗的背影:聖約翰學院爬滿大樓背蔭處的青籐,三一學院、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聖凱瑟林學院和王后學院後院巨大的草坪,尤其是國王學院壯觀的教堂,從劍河上望去,竟然神奇地變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將修長的身姿搖曳進劍河的柔波裡--在我心目中,這是劍河上最溫情而柔美的一幕。
也是在這一段劍河,那些古老學院跨越劍河的橋樑最是美麗--帶著神奇故事的木結構"數學橋"、留下徐志摩對林徽因浪漫情愛的三孔石橋、彩虹般跨越河面的鐵橋和引得無數讚美的"嘆息橋"。
船行劍河,《再別康橋》中的美景一一呈現在我眼前:那是猶如"夕陽中新娘"的"河畔金柳",那是"在水底招搖"的"軟泥上的青荇",那是如同"天上虹"一般的"榆蔭下的一潭",那是"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鱗鱗波光......此時此刻,我生發出李白遊歷黃鶴樓時的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行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