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學術話題的「新鮮」和「孤獨」

 2007-11-30 04:2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作者簡介:姚文俊,1948出生,男,漢族,四川省資中縣人。內江日報社主任編輯,四川師範大學法學學士,老子盤破門武術現代傳人。研究方向:老子《道德經》與中國武學文化。

  近日瀏覽網頁,偶見聚客在網路上開設了以"姚文俊"為條目的"網路話題"。打開網頁一看,在"這裡有新鮮話題"的欄目下,共計收筆者網路論文18篇及其相關資料,和同名同姓,但早已作古的書畫名家姚文俊的一些介紹等等60篇。並下設"討論區"。旦看這些討論,除了一條說不上討論的"討論"外,根本在"討論區"中空無一文。
  
  雖然如此,筆者發自內心感謝聚客的關心和關注。

  但是,也許正是筆者論文"新鮮",曲高和寡,故要討論起來,實在太難。於是,筆者對聚客的期望不得不道一聲"抱欠"。

  筆者研究的方向是"老子《道德經》與中國武學文化"。其間,從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旨在武術上對中國形式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批判;從新千年開始,在中國先秦文化上對扭曲和否定老子及其《道德經》的武術、武學思想進行批判。故在筆者看來,中國從西漢武帝以前至西周、東周之交的這段歷史,本質上,表現為"武學文化"的歷史,而在西漢武帝以後至清末的這段歷史,本質上,表現為"文學文化"的歷史。與此同時,在筆者看來,"武學文化"的締造者就是老子。老子基於"道法自然"的思想,從"柔弱勝剛強"出發締造了"武術",由此,而締造了中國的"武學文化";孔子則篡改和修正了老子的"道"、"德"思想,而締造了中國的"文學文化"。筆者認為,老子的"武學文化"終結中國先秦"神學文化"的歷史,而特別富於武術和謀略、契約和公平、愛民和民主、自主和自由、正義和俠義等等思想。這些思想,集中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這些認識,就正是筆者論文"新鮮"的根本所在。

  然而,"新鮮"倒是新鮮了,但新鮮起來卻是"孤獨"。

  只消睜眼看一看,今天學術界、理論界的學者、教授和專家,他們都是沒有這種看法的。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歷史的看,對於孔子思想,以及"孔孟之道",因了歷代專制統治者的無恥吹捧而成為了"正統"。而在"學而優則仕"的"正統"思想熏陶下的讀書人,又將中國先秦思想和文化人為的拆散、分割、孤立開來,以為聖人立言,以為專制立意,而視孔子思想,以及"孔孟之道"為"唯一",從而導致了對中國先秦思想和文化扭曲的延續,導致了"輕武重文"的社會畸形。這種狀況,即旦從19世紀末中國開辦的"新學",甚至是新中國開辦的"學校",都未能根本得以倖免。相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讀書人的傳承之中,使得"唯孔獨尊"的教育和文化,依然多多少少的保存了下來。而在倡導"國學"的今天,似乎大有"死灰復燃"、"重振旗鼓"之勢。

  與此同時,一代又一代人的讀書人,他們排斥老子,視老子思想為出世、沒落、倒退,和反動,搞起了"尊孔抑老",從而繼續扭曲、閹割,和湮沒了老子思想,導致了對中國先秦文化的偏見。

  因此,"尊孔抑老"思想的延續,使得在今天的大學裡沒有出現過視《道德經》為"武學文化巨著"的這樣的教科書,甚至連參考資料也沒有。更有奇怪的是,人們至今還把"武術",這人所共知的"國粹",充滿著大哲學、大思想、大智慧的文化,降低到了健身、競擊的"體育"水平,劃歸體育部門管理,從而使之喪失了"武術"的理論和理性,而依然把它打入了"另類"。這就是中國"武學文化"的現狀。

  兩相比較,涇渭如此分明,差異如此懸殊。這就是筆者話題的"新鮮"卻不可能"討論"起來的真正原因。
儘管如此,筆者還是如耿在喉,有話要說。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筆者"孤軍奮戰",著文《中國壓根就沒有過真正的國學大師》,對將儒教視為"國學"的偏見,發出了批判的吶喊。

  之後,筆者主動出擊,發表了一系列商榷文章,如《"老莊"之說失之偏頗》、《老子思想和文化乃是中國"國學"的根基和脊樑》、《論老子"和諧"社會的思想》、《任老出版新書"老子繹讀"之評說》、《國防大學教授讀"孫子兵法"平庸敷淺》等等,欲與今天的學界名流討論。

  然而,也許是學界名流把"中庸之道"學到了家,襟懷了"大度"和"寬容"?也許是人微言輕,不屑與筆者爭論?因了這些緣故,使得討論成了筆者的一廂情願,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灰飛煙滅。

  筆者不想,也不屑於"炒作"和"作秀",只是想為今天的學術界、理論界做些有益的探索,以期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嗚",促進學術、理論的發展。

  其實,仔細想來,筆者的這個想法何其幼稚!

  因為在今天的學術論壇上誰個把"百花齊放"、"百家爭嗚"放在了眼裡?而有的,是"泰斗"、"權威"當道,其自以為是、唯我獨尊、以權謀私。即使抱殘守缺,也放不下"學閥"的架子。經常在網上看到批判學術腐敗的文章,筆者這裡要問,究竟中國最大的學術腐敗是什麼?這就是"學閥"的自以為是、唯我獨尊、一花獨放;而有的,連用百姓的血汗錢供養著的、不少的學術、理論刊物也紛紛打上了金錢的烙印。這叫做"衙門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比如,在2006年末至今,筆者的論文《論老子"和諧"社會的思想》、《論孔子對老子道德觀的篡改和修正》、《任老出版新書"老子繹讀"之評說》、《老子生活年代考》、《"中國道教發源於四川峨眉山"絕非妄說》等7篇論文,就被23家學報、雜誌看中,都來信同意發表,但是,就要給錢。一是美其名曰"版面費",少的一個版面幾百元,多的兩三千元不等;二是"審讀費",每篇文章幾十至兩三百元不等。筆者雖然對此不屑一顧。然而,卻令人震驚。其"有奶便是娘"的、有失公允的、敗壞"學術良心"的惡濁風氣,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令人髮指的地步!
  
  好在有今天的網際網路,它打開了中國學術言論的自由之門,使得筆者的學術思想可以見諸於網路,給網民有了一個交流的機會,也因此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嗚。否則,筆者的苦心孤詣,必將落於孤芳自賞,而付之東流,老死不得其志。這真可謂"科學帶來民主"。但其間,卻包含著無奈和心酸。

  話說回來,"討論"終究是要討論的。但是,絕不能以"評論"當討論,更不能以謾罵當討論。

  比如,筆者《論老子"和諧"社會的思想》發表於"中國學術論壇"網,就有人認為是"胡說"、"狗屁"。謾罵是無濟於事的。其實,這些人連文章都沒有讀懂。在他們看來,筆者此文旨在"跟風"。而實際上筆者卻提出了一個重大學術問題,提出了一個要不要傳統、要什麼樣的傳統問題。

  又比如,筆者《論中國物理拳種的源流和意義》一文發表於"中財論壇",有版主評論:"不好評說。從本文來看,老子似乎成了武術武學的祖宗了。那種關於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的說法我不讚同,要知道,道教的出現,是在老子死後約兩三百年才出現的,這完全是道教借用了老子的思想發展起來的,說他是道教的創始人,那是後人(創始人,發起人)硬加給他的,可以說,老子還不知道道教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儒教也是這種狀況,抬孔子出來做儒教的創始人。這完全是為了吸引人和發現的需要而採用的策略。創始人應當是第一任首領或發起人才對。說什麼老子創建了物理拳種,不能服人"。筆者以為,既然"不好評說",為何又得出了"不能服人"的結論?而且,在相同的版塊之中,筆者就先後發表了《"中國道教發源於四川峨眉山"絕非無稽之談》和《老子生活於西周中晚期》兩篇文章,明確闡明瞭老子就是"道教的創始人"和就是"武術武學的祖宗"的觀點,對此,版主卻視而不見,而斷章取義,是何道理?其實,版主的這種看法,已然破舊得很了,而筆者的思想恰恰就是要掃除這種破舊。故諸如此類的版主評論,一文不值。

  因此,要討論,就需要擺事實、講道理,就要有像模像樣的論文,做到以理服人。非如此,那又叫什麼"討論"呢!

  所以,學術上的"新鮮"就等於"孤獨"。然而,"孤獨"必然來自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思想。筆者同樣是讀書人,但在中國先秦思想的看法上就與其他人截然不同。其原因何在?這正是筆者長期接觸被打入了"另類"的中國民間武術,並且成為了峨眉盤破門武術的現代弟子和傳人的緣故。因此,對中國先秦思想的研究,應該是換個角度、換種思維看問題的時候了。正是如此,這裡筆者再次指出:"從中國的武術思想、兵法思想中去認識老子及其《道德經》,必然會仰視到那像高山一樣的老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國學資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