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臺灣入聯大戲,誰是贏家?

臺灣今年的入聯大戲,雖在聯合國被否決,但卻引起國際社會空前關注,中共反擊主打綠營入聯公投,放過藍營返聯公投,美國立場有動有靜、留有餘地。結果是臺灣得分。

今年中,臺灣上演「入聯」大戲。綠營推動「入聯公投」(以「臺灣」名義),藍營推動「返聯公投」(以「中華民國」名義)。臺灣入聯申請雖在聯合國遭到意料之中的挫敗,但臺灣入聯呼聲,卻引起國際社會空前關注。儘管中共與美國分別施壓,但在臺灣,「公投綁大選」的議程,並無剎車跡象。北京的驚懼與頭疼,自不待言。

炒作臺灣主權議題:綠營的強項

圍繞入聯訴求,九月十五日,綠營在高雄發動五十萬人大遊行,實到三十萬;藍營在臺中發動十萬人大遊行,實到五萬.在這一過程中,綠營的基本盤被空前調動。在海外,僅在紐約和洛杉磯兩地,就分別有數千僑民上街,綠營效忠者大部分現身,包括平時從不熱心政治的「消極一族」。光是比聲勢,綠營就把藍營壓了下去。還不用說,藍被綠譏為「拿香跟拜」,顯得被動,難免尷尬。如果臺灣總統選舉投票當時就舉行,藍營必敗無疑。由此可見,炒作臺灣主權等意識形態議題,仍然是綠營的強項、藍營的弱項。

藍營的致命傷是連宋親中

藍營的致命傷在哪裡?答案只能是:路線問題.由連宋開創的親中路線(實為親共路線),在臺灣民眾、即使泛藍基層中,都未得人心。反而成為藍營被綠營追打的把柄。儘管,馬英九拚命與連戰切割,但切割得並不徹底。大大小小的連宋似人物,在藍營高層,所佔比例至少高達三分之一,馬英九如何得罪得起?這些人,成為馬英九改變國民黨路線的絆腳石。這一點,就好比在中國大陸,盤踞要津的江系人馬,成為「胡溫新政」的絆腳石一樣。而馬英九要甩開連戰(尤其連戰路線),並不比胡錦濤要甩開江澤民(尤其江澤民路線)容易。

另外,中共反擊臺灣入聯動作時,主打綠營的「入聯公投」,而放過藍營的「返聯公投」。如此,後果有二:其一,綠營又有「抹紅」藍營的機會。中共愛馬,可能變成害馬,對國民黨和馬英九極為不利。其二,中共暗示其底線已經移動:從前堅決反對臺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加入聯合國(「返聯」),如今,僅堅決反對臺灣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入聯」)。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此,兩岸博弈,中共又退一大步,臺灣又進一大步。

入聯大戲,隱約見「扁長之爭」

在臺灣,當「入聯公投」或「返聯公投」話題被炒熱後,前段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官場「弊案」話題,幾乎歸於沉寂。

一段時間裏,陳水扁「機要費」案才過,馬英九「特別費」案又起;馬英九「特別費」案剛緩,呂秀蓮游錫?「特別費」案又生。連環起伏,終於讓人看得麻木。事實上,不論是總統「機要費」案,還是其他長官「特別費」案,硬要扯上「貪腐」二字,都太過勉強(尤其,完全不堪與大陸官場貨真價實的「腐敗」相提並論)。

這些案子,與其說是「主觀犯意」,不如說是「制度缺失」,拿出來炒作和對簿公堂,都是臺灣社會動輒藍綠對立的結果,純屬「雞蛋裡挑骨頭」,實該統統撤案。改革制度,防患於未然可矣!惟值得參考的是,對照臺灣「官不聊生」,大陸仍然是「民不聊生」(指弱勢群體)。臺灣與大陸,哪種社會對官場更挑剔?哪種社會令民眾更放心?不言而喻。

當揭「弊案」、反「貪腐」的運動成為過去式,施明德與「紅衫軍」式微,陳水扁、馬英九都先後脫困。陳水扁敗部復活,又在「入聯」大戲中擺脫「跛腳」形象,更兼游錫?被起訴後,扁回鍋任黨主席呼聲甚高。這一切,都證明,陳水扁是大贏家。然而,有利於扁的,卻未必有利於民進黨,尤其,未必有利於其總統候選人謝長廷。

馬英九與謝長廷分別在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初選中勝出,固然有許多因素,包括:政績經驗的良好口碑和基層民意的高支持率。而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是「切割效應」。在國民黨內,馬英九與連戰切割,同時努力與連戰的親共路線切割。當年選黨主席時,馬高票出線,由連戰背書的王金平反而落選.黨內初選總統候選人時,情形亦如是。

在民進黨內,謝長廷與陳水扁切割(扁至少因親信和家屬弊案而提前跛腳)。競選臺北市長時,謝婉拒扁與其他三大天王站臺,雖敗猶榮.黨內初選總統候選人時,謝高票出線,由陳水扁背書的蘇貞昌反而落選.(後在黨內壓力下,謝與蘇組正副競選夥伴,號稱「顧全大局」,則另當別論。)

在「入聯」大戲中,陳水扁風頭十足,謝長廷不免相形失色。隱約重現「扁長之爭」。正是在這種「扁長心結」下,謝長廷中途突然放話:「入聯公投」是一場國際賽局,必須謹慎小心,否則喊爽結果,很可能會輸掉大選.

此時,總統選戰漸行升溫,如果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還不能佔據主導地位,對綠營而言,絕非幸事。

海內外期待中共動武者可分幾類

話說回頭,臺灣獨立傾向與日俱增,起源都在中共身上。中共拒絕民主、死守獨裁,使兩岸問題成為死結.臺灣獨派的說服力再簡單不過:既然中共連大陸人民都不能善待,又如何能善待臺灣人民?

自從民進黨亮出「入聯公投」的舉動之後,中共反應強烈,聲言:「入聯公投就是台獨」。按照中共定下的標準,就可以開打。中共聲稱「做好了一切必要準備」,直意就是動武。然而,中共真的敢動武嗎?

實際上,海內外各方,「期待」中共動武者,大有人在。親共分子、尤其「憤青」期待中共動武已久,以便「出口惡氣」,卻不知道,臺灣民眾,絕非天安門廣場的請願學生:手無寸鐵,毫無還手之力。臺灣具有對等報復的能力,不管是大打還是小打,中國大陸都將付出對等代價;部分反共人士,如果說也「期待」中共動武,則是出於一種堅信不移的斷定:腐敗透頂的中共,將重蹈腐敗透頂的晚清「甲午海戰」之敗局,炮聲一響,中共政權從此就將步晚清後塵,走上敗亡之路;

部分臺灣民眾,如果說也「期待」開戰,則是出於悲情的理想主義:為了實現獨立建國的夢想,恐難免一戰,與其坐等中共專制政權來吞併,不如一戰決勝負;一些亞洲國家,尤其俄羅斯,暗中期待兩岸開戰,為的是,好讓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亞洲強權」,自我削弱;美日等國,如果說也有人「期待」中共開火,則是出於一個深謀遠慮的地緣戰略概念:既然終究要與中共攤牌,與其將來攤牌,不如現在就攤牌。

明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辦.中共何時攻臺?如果在奧運會之前,則如蘇聯攻打阿富汗(一九八○年,奧運會在莫斯科舉辦;前一年,即一九七九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如果在奧運會之後,則如希特勒發動二戰(一九三六年,奧運會在柏林舉辦;一九三九年,德國入侵波蘭)。不管是蘇聯模式還是德國模式,中共攻臺,後果都極可能像蘇聯和德國那樣:前者陷入阿富汗泥潭,後者埋葬於世界大戰。

說到底,中共貌似強大,卻自有軟肋。針對臺灣的「入聯公投」,中共只得求助於美國,向老美「告洋狀」,懇求老美制約臺灣。

美國立場超然動中有靜留有餘地

正全力應付伊拉克、伊朗和中東危局的美國,不得不向臺灣施壓。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公開表態:視臺灣推動「入聯公投」為改變台海現狀,因而予以反對。APEC峰會之後,美國另一副國務卿柯慶生表態,內容雷同。但同時表明要強化對臺軍售。

布希政府惟願此時臺灣海峽平安無事,各方維持現狀。美方的立場,出於現實考量,取乎中道,力求保持兩岸平衡。因而點到即止,並沒有向中方指望的那樣,走得更遠.

就在APEC峰會於悉尼舉行前,各方猜測,中美雙方極可能著重討論臺灣議題,美方可能就臺灣議題再撂重話。連臺灣方面都捏著一把汗。峰會期間,胡錦濤向布希放話:「今明兩年是台海局勢的高危期。」拉高了批臺調子。出乎各方意料的是,布希總統對這一議題只是輕輕帶過,以「副國務卿先前已經表明立場」為由,不再進一步表態.

當布希和胡錦濤歷時九十分鐘的會談結束後,兩人面見記者。在記者面前,布希始終未就臺灣議題表態.倒是胡錦濤,終於沉不住氣,乾脆當面轉述「布希的話」,說布希總統再次重申「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立場」。胡錦濤的「轉述」,顯得何其無奈!場面之尷尬,可想而知。消息傳到臺灣,民進黨政府頓時鬆了一口氣,知道「警報」已經解除。隨後,民進黨的「入聯公投」和國民黨的「返聯公投」,競相推向高潮。臺灣大勝,中共大敗。北京方面氣極,中共「國台辦」只能辱罵泄恨,諸如「民族敗類」,予以回擊。黔驢技窮,無計可施。

當臺北啟動「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程式後,作為反制,北京也試圖以「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為提案,要在聯合國內進行「表決」。但美國隨即表示反對,美方向聯合國表明:斷不接受 「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說法。美國的明確態度,迫使中共知難而退,不得不放棄相關提案。

原先,中共手中,還有一張「朝鮮牌」,以對抗美國的「臺灣牌」。朝鮮跳高時,美國指望中共對朝鮮施壓;作為交換,中共便要求美國對臺灣施壓。彼時,兩張牌對玩幾乎平衡。如今,朝美已經和解,中共近乎出局,手上少了一張牌,自然只有「吃癟」的份。實際上,在臺灣議題上,美國再次佔據了制高點.

臺灣入聯申請提交聯合國「總務委員會」討論時,美日均保持沉默。這一技術性的「沉默」,顯示,美日兩國,立場超然,動中有靜,對臺灣「入聯」議題,留有餘地。(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