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死海是聞名於世的旅遊勝地,世界各地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在我國也有幾處被稱為「中國死海」的地方,山西運城鹽池就是其中之一。
死海探秘
在山西省運城市以南不足1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國死海」的湖泊——運城鹽池。湖中沒有魚蝦,湖水在一年四季不斷變幻著色彩(圖1)。相傳這一帶曾是遠古時期蚩尤部落居住的地方。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起來對蚩尤作戰。蚩尤被俘,他的血化作湖水,當地至今還有一個蚩尤村。科研人員經過調查,逐步揭開了運城鹽池這個奇怪湖泊的真正秘密。
科研人員從鹽池的不同地方採集了多種水樣,進行化驗,他們發現湖水的鹽分含量超過了他們的想像。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介紹說:「世界上稱為死海的湖泊都是鹽湖。湖水的鹽度很大,已經超過了脊椎動物的耐鹽度,魚類肯定存活不了。而且由於鹽水的比重很大,人在湖中只能飄浮在水上。這樣的環境叫作鹽的極端環境。」
2007年2月由於氣溫異常鹽池出現大面積罕見的「硝凇」,最令人稱奇的是在鹽池特有的暗紅色水面上飄浮的「硝凇」似天女散花,堪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原來,運城鹽池也是一個內陸鹽湖,由於湖中積聚了大量鹽類物質,在冬季湖水會析出一種叫硫酸鈉的化學物質,也稱為芒硝,俗稱鹽花。鹽花叢生,潔白如雪,形成「千古中條一池雪」的奇觀。到了夏季,由於太陽光的直射,氣溫最高可達到42℃,湖水蒸發使水位下降,湖裡大量生長出一種肉眼不易觀察到的藻類植物,在陽光映照下使湖水泛紅。到了春秋兩季,湖水才又變回它的常態。
鹽池的水可以隨著溫度的變化結晶出不同的物質。水溫在0℃時,結晶出來的物質叫硫酸鎂;溫度在10℃以上結晶出來的物質是氯化鈉,就是食鹽;在-10℃結晶出來的物質叫芒硝。
運城鹽湖鹽分含量極高,如此高的濃度,使得湖水的比重增大,對人體產生較大浮力。在鹽池的湖水中即使你不會游泳,也完全不必擔心身體會沉入水下。人們可以仰臥水中,隨波逐流,也可以雙腿收縮,坐於水中,甚至還可以仰面捧讀,戲水聊天。據當地的老人說,曾經有一輛載重汽車不慎滑入湖中,汽車淹沒在湖底,可是不會游泳的司機卻浮出水面爬上了岸。
令人不解的是,這裡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周圍除了一條黃河,就是山脈和丘陵,黃河是一條淡水河,鹽池的鹽分從何而來?
鄭綿平院士介紹,鹽類來源有幾種。可以來自海水,可以來自裸露風化的岩石,也可以來自火山形成的水瀑。運城鹽池地處北緯34.5度,東經110度,地質構造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貌。科研人員通過對鹽池的土壤分析後發現,這裡的黃土中含有可溶鹽。此外,鹽池挨著中條山,中條山有古生代地層,從地質學中可以知道古生代地層含鹽。科研人員果然在中條山上發現了大面積裸露含鹽的變質岩和沉積岩以及各時期的酸性火成岩。在長期風化、剝蝕、侵蝕等外力作用下,這些岩層為鹽湖提供了大量的含鹽類物質。
由此可見,鹽池周邊高鹽含量的地質環境,是其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科研人員從實地考察中得出結論:一是雨水攜帶著黃土高原的泥沙和土壤中的鹽分流入湖中;二是中條山一帶5級以上的大風天全年就有150天左右,最大風速可達每秒17米。當地人把它叫作帶哨風,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風聲會嚇得初來乍到的外地人睡不著覺。大風把山上風化的岩石碎屑刮入湖中,進一步提高了湖水的礦化度和鹽分含量。
不過科研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更大的、最終決定了運城鹽池存在的秘密。鄭綿平院士說:「我們在古地質資料中發現,運城鹽池裡有含石膏的泥鹽。」 科研人員對鹽池的地質結構進行勘察,發現在湖底地表下200米至300米的沉積物中,有分散性的石膏出現。在鹽池地底不同階段的地層中,分別夾裹著芒硝、鈣芒硝、白鈉鎂礬以及石膏等鹽類物質,而這些鹽類物質又被分割成許多不規則的斷層。這說明什麼呢?含石膏的泥鹽是需要在湖泥含有百分之十幾的鹽度時才能形成。這說明起碼在300多萬年前的遠古時期,這裡就有湖,而且含有一定的鹽度。它還說明鹽池地區的氣候曾經是乾旱與潮濕交替出現。乾旱可以使池水蒸發、濃縮直至成岩,濕潤氣候又能使池水得以補充。正是這種氣候的反覆交替,加速了運城鹽池的形成。
運城鹽池還有一個特殊現象。在中東死海周邊,是一片渺無人煙的荒漠,看不到一絲生命的跡象,更別說人類活動的影子,因此才被稱作是死亡之海(圖4)。可是在運城鹽池,我們看到的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鹽池邊不僅有狹長的蘆葦帶和茂密的水草,還吸引了相當數量的野生鳥類在此越冬,而且這裡有華夏子民早期活動的遺蹟。為什麼同樣是高鹽含量的湖泊,中東死海與運城鹽池這兩者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
鄭綿平院士:主要是氣候的差別,運城鹽池一帶是半乾旱氣候,降水量大,年降水量為500毫米,蒸發量約2300毫米。而中東死海處於極端乾旱區域,降水量一年只有幾十毫米,但是蒸發量卻有4000多毫米。這就使得運城鹽池地區的氣候比中東死海地區要濕潤得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死海探秘
秋天碧波萬頃,湖水清澈;
冬天銀光閃閃,湖面上生出簇簇白花;
夏季湖水變成紅色
在山西省運城市以南不足1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國死海」的湖泊——運城鹽池。湖中沒有魚蝦,湖水在一年四季不斷變幻著色彩(圖1)。相傳這一帶曾是遠古時期蚩尤部落居住的地方。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起來對蚩尤作戰。蚩尤被俘,他的血化作湖水,當地至今還有一個蚩尤村。科研人員經過調查,逐步揭開了運城鹽池這個奇怪湖泊的真正秘密。
科研人員從鹽池的不同地方採集了多種水樣,進行化驗,他們發現湖水的鹽分含量超過了他們的想像。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介紹說:「世界上稱為死海的湖泊都是鹽湖。湖水的鹽度很大,已經超過了脊椎動物的耐鹽度,魚類肯定存活不了。而且由於鹽水的比重很大,人在湖中只能飄浮在水上。這樣的環境叫作鹽的極端環境。」
2007年2月由於氣溫異常鹽池出現大面積罕見的「硝凇」,最令人稱奇的是在鹽池特有的暗紅色水面上飄浮的「硝凇」似天女散花,堪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原來,運城鹽池也是一個內陸鹽湖,由於湖中積聚了大量鹽類物質,在冬季湖水會析出一種叫硫酸鈉的化學物質,也稱為芒硝,俗稱鹽花。鹽花叢生,潔白如雪,形成「千古中條一池雪」的奇觀。到了夏季,由於太陽光的直射,氣溫最高可達到42℃,湖水蒸發使水位下降,湖裡大量生長出一種肉眼不易觀察到的藻類植物,在陽光映照下使湖水泛紅。到了春秋兩季,湖水才又變回它的常態。
鹽池的水可以隨著溫度的變化結晶出不同的物質。水溫在0℃時,結晶出來的物質叫硫酸鎂;溫度在10℃以上結晶出來的物質是氯化鈉,就是食鹽;在-10℃結晶出來的物質叫芒硝。
鹽湖中鹽分含量極高,相當於每4公斤湖水中,就有1公斤鹽
運城鹽湖鹽分含量極高,如此高的濃度,使得湖水的比重增大,對人體產生較大浮力。在鹽池的湖水中即使你不會游泳,也完全不必擔心身體會沉入水下。人們可以仰臥水中,隨波逐流,也可以雙腿收縮,坐於水中,甚至還可以仰面捧讀,戲水聊天。據當地的老人說,曾經有一輛載重汽車不慎滑入湖中,汽車淹沒在湖底,可是不會游泳的司機卻浮出水面爬上了岸。
令人不解的是,這裡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周圍除了一條黃河,就是山脈和丘陵,黃河是一條淡水河,鹽池的鹽分從何而來?
鄭綿平院士介紹,鹽類來源有幾種。可以來自海水,可以來自裸露風化的岩石,也可以來自火山形成的水瀑。運城鹽池地處北緯34.5度,東經110度,地質構造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貌。科研人員通過對鹽池的土壤分析後發現,這裡的黃土中含有可溶鹽。此外,鹽池挨著中條山,中條山有古生代地層,從地質學中可以知道古生代地層含鹽。科研人員果然在中條山上發現了大面積裸露含鹽的變質岩和沉積岩以及各時期的酸性火成岩。在長期風化、剝蝕、侵蝕等外力作用下,這些岩層為鹽湖提供了大量的含鹽類物質。
由此可見,鹽池周邊高鹽含量的地質環境,是其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科研人員從實地考察中得出結論:一是雨水攜帶著黃土高原的泥沙和土壤中的鹽分流入湖中;二是中條山一帶5級以上的大風天全年就有150天左右,最大風速可達每秒17米。當地人把它叫作帶哨風,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風聲會嚇得初來乍到的外地人睡不著覺。大風把山上風化的岩石碎屑刮入湖中,進一步提高了湖水的礦化度和鹽分含量。
不過科研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更大的、最終決定了運城鹽池存在的秘密。鄭綿平院士說:「我們在古地質資料中發現,運城鹽池裡有含石膏的泥鹽。」 科研人員對鹽池的地質結構進行勘察,發現在湖底地表下200米至300米的沉積物中,有分散性的石膏出現。在鹽池地底不同階段的地層中,分別夾裹著芒硝、鈣芒硝、白鈉鎂礬以及石膏等鹽類物質,而這些鹽類物質又被分割成許多不規則的斷層。這說明什麼呢?含石膏的泥鹽是需要在湖泥含有百分之十幾的鹽度時才能形成。這說明起碼在300多萬年前的遠古時期,這裡就有湖,而且含有一定的鹽度。它還說明鹽池地區的氣候曾經是乾旱與潮濕交替出現。乾旱可以使池水蒸發、濃縮直至成岩,濕潤氣候又能使池水得以補充。正是這種氣候的反覆交替,加速了運城鹽池的形成。
中東死海周邊寸草不生
運城鹽池還有一個特殊現象。在中東死海周邊,是一片渺無人煙的荒漠,看不到一絲生命的跡象,更別說人類活動的影子,因此才被稱作是死亡之海(圖4)。可是在運城鹽池,我們看到的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鹽池邊不僅有狹長的蘆葦帶和茂密的水草,還吸引了相當數量的野生鳥類在此越冬,而且這裡有華夏子民早期活動的遺蹟。為什麼同樣是高鹽含量的湖泊,中東死海與運城鹽池這兩者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
運城鹽池邊生長著鹽地鹼蓬、鹽蒿、補血草等綠色植物
鄭綿平院士:主要是氣候的差別,運城鹽池一帶是半乾旱氣候,降水量大,年降水量為500毫米,蒸發量約2300毫米。而中東死海處於極端乾旱區域,降水量一年只有幾十毫米,但是蒸發量卻有4000多毫米。這就使得運城鹽池地區的氣候比中東死海地區要濕潤得多。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