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國畫的新途徑
什麼是國畫的新發展途徑,我以為唯有從事寫生,才是國畫的新發展途徑。自從我們發現了國畫的今不如古和所以今不如古的原因是由於古畫系以寫生為基礎的之後。一時業內賢俊群起響應提倡國畫的寫生工作,欲以籍此刷新久已頹廢,充滿了陳腐氣的國畫壇,而謀新的有生氣的發展。這種劃時代的藝術復新運動,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當時除了純國畫家外,連洋畫界鉅子均會熱烈的參加這個艱鉅工作。然而不幸的很,雖有各式各樣的新樣式,(有的更在寫生技巧之外)但其成功者,可謂鳳毛麟角,研究其因,約有三點:(一) 練習的難處 如畫人物,依然多古代衣冠,絕少做時代裝著。至於文人畫的流弊,墨戲畫法的濫用,唯求紙下的痛快,不顧一切理法,題材狹隘,不能與人打成一片。
(二)環境的困難 外患連年,經濟困難,政府無暇提倡扶助,個人生活不安定,殊難專心作畫。即畫,亦是為餬口及敷衍他人的作品,取巧,粗製,自屬難免。
(三)技巧的粗疏
(甲)國畫家雖提倡寫生,然少從事嚴格之基本訓練。故所寫作,輪廓難准,透視不確,色彩隨意,明暗失度,尚自嘲曰「神似」。夫形既不實,神由何顯?
(乙)洋畫家之習國畫者,缺少國畫應有的技巧之基本訓練及書法之研習。往往畫成一種用國畫具成之洋畫。甚至,非驢非馬,中西美點盡失。
所以我們要追蹤前賢,繼續謀國畫的新發現。除了寫生為原則外,首先要去掉這三個失敗的原因。現在再來談談國畫的基本技巧的新發展(這裡所談的只是屬於形而下的術的方面。至於氣魄,神韻,性靈,風趣,品格等所以表現作者之人格,性情,興趣者,屬於形而上的道的方面。此由於各畫家之環境,學養,個性而來,過於高深微妙,當另文討論之)
(一)線條——用筆 古人對於書法運用(包括執筆法)已充分研究,畫、劈、皴、點,極盡變化之能事。殊少發展餘地。
(二)明暗——用墨 古人於山水畫自破墨(先濃後淡)發展到積墨法(先淡後濃,兼之潑墨法,以充分研究。我們除了施以寫生方法運用外別無發展)。自印度傳入之凹凸法及沒骨法,頗有參考研究的價值。六朝梁張僧繇最擅長,五代徐熙則開始用沒骨法畫花卉,至今盛行)。
(三)色彩——設色 古人墨分五彩,素描用墨色極有特長。蓋因工具的特殊,故他的佳處有洋畫所難以辦到者,參考前條可知。惟彩色的配合變化尚嫌單調幼稚,缺少真實性,大有發展餘地。
(四)構圖——筆法 古人因遠近法和章幅關係,缺點殊多,頗有研究改善的必要。
統觀上面所述:一方面保持固有特長,一方面注意輪廓,透視色彩,光暗等寫生功夫:對於國畫的新發展,其方向已略具準繩。方今勝利之後,諸事崇尚實際。欲挽回空洞的國畫頹勢,也唯有現實意義才是一劑對診的良藥。因此不揣固陋,將平日得之於諸師友者,述之如上。殊不敢稱「廣長舌」「獅子吼」,只是一種拋磚引玉式的吶喊,願與愛好國畫志同道合者共商之。
此文刊登於民國三十五年《浪苑》復刊第四卷第一期
看中國澳洲版編者按:此文雖作於幾十年前,今日讀來依然甚為引人深思。國畫乃中華之國粹,傳統文化之精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乃每個華夏子孫之天職。特發此文,願和作者一起,來一個「拋磚引玉式的吶喊」。
作者簡介:華幸若先生(1912年 – 1963年),出生望族世家,是明代一品翰林,翰林院主事華鴻山後裔。他自幼天資聰穎,酷愛書畫,少年時代在蘇州草橋求學,成績優異,初中提前畢業保送蘇高中。後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曾擔任學生會主席、國樂會主席,有「琵琶王」美稱。在校期間深得蘇美專董事會主席、中醫傷寒專家、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吳子深(華源)先生的賞識,結下情誼。蘇美專畢業後赴滬拜吳子深為師習醫,後名噪一時。華先生不僅醫術高明,醫德亦甚高尚。
華先生在行醫期間,並對中國文化藝術浸染尚深,造詣亦高。通音律,能譜曲,精通大套琵琶,並以小提琴、二胡、月琴彈奏和唱。書畫亦是他的愛好,存世之壬午年(1942年)在滬威海衛路祥麟裡3號的國醫診所為楊先生開具的膏方,承趙孟頫、董其昌之遺風,行筆灑脫,凸現書卷氣:他偶涉丹青,不同凡響,如存世之扇畫《一路風通滕王閣》等可見一斑。華先生曾在蘇州美專《藝浪》雜誌(1946年)二十五週年校誕紀念特號上發表了《什麼是國畫的新途徑》,確切地敘述了書畫的技巧,布局結構,特別強調寫生,提出了書畫應取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達到更美境界的國畫理論,至今仍是至理。(作者:丁兆德)
- 關鍵字搜索:
-
什麼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r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