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上去或許像是一則驚悚故事,但是所有這一切都在法國達能公司和中方合資夥伴間的爭執中得到了體現。這場爭執凸顯了在華經商的風險。
在這場爭端中,一個成功的中外合資企業淪為激烈爭鬥的主角。這一事件告誡人們,與中國人合資一定要採取謹慎態度。
澳大利亞人米克·米塔施說:「我認為,沒有理由再要一個(中方的)夥伴。」他曾與中國合資建立多家企業,而今他在此間經營著一家獨資企業,為製造公司提供生產線。「許多建立合資企業的公司都在謀求削減其合資夥伴的影響力。」
法國達能公司目前也努力這麼做,削減與其不和的中方合資夥伴娃哈哈公司的影響力。
兩家公司1996年聯手建立了一家合資企業,由中國最成功的商人宗慶後出任該公司董事長。自此,達能公司已向該企業注入大量資本,以進入娃哈哈公司的營銷網路。
但是達能公司本月在美國提起訴訟,指責宗慶後建立了若干「無賴」公司,銷售這家合資企業的飲料,卻不將利潤返回達能公司。達能公司說,這些私下交易使它蒙受了1億美元的損失。
這場糾紛似乎就像是蒂姆·克利索爾德2002年在<中國先生>一書中所描寫情景的翻版。克利索爾德上世紀90年代曾作為華爾街亞洲戰略投資公司的代表派駐中國。他在書中講述了狡猾的中國合資方,利用該公司的資金修建工廠,生產產品與合資公司展開競爭,或用這些資金來償還債務,從而使得他所代表的外方損失嚴重。現在其他在華的外國公司正經歷同樣的問題。
天津阿爾斯通水電設備公司總經理安德斯·馬爾特森說:「在同中方夥伴打交道時,他們總是得寸進尺。」
專家們說,無論結果如何,達能與娃哈哈的糾紛凸顯了合資企業的風險。
過去,按照中國法律的規定,建合資企業是中國公司獲得外國資金的一種途徑,而外國投資者則可以通過這種形式獲得直接的市場份額,瞭解當地陌生的商業、司法和文化環境。
一家諮詢公司的負責人愛德華·史密斯說,隨著中國市場和司法體系更加完善與發達,一旦中方合資夥伴不再需要資金,合資企業就會出問題,這種危險性常常大於合資帶來的好處。他建議他的客戶盡量建立獨資企業。
- 關鍵字搜索:
- 達能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