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唐子專欄】老子何許人?老學什麼路?

 2007-06-10 23:0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老子其人在中華和世界歷史上的名頭沒有孔子的響亮。在美國人麥克·哈特所著《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裡,孔子排名第五,老子排名第七十五。但老子真實的歷史地位卻在孔子之上。好比一場電影,老子是編劇、導演和演員三合一,孔子只是演員。只因為孔子是中華皇朝文化政治歷史劇裡的主角,老子卻只演了序幕,所以看戲的人便多關注孔子而疏忽了老子。我們看現代電影也是這樣。

在世界和中華神話史上,老子跟透特和黃帝、堯、舜一樣,也在傳說中(道教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說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呆了81年,生下來就白眉白髮,會說話,指李樹說他姓李)。不同之處在於,老子的人生和思想是真實地記載進了中華信史。此處我不講歷史,更非辨析歷史,故而只從人類智慧或世界思想的旅程角度,現成引用認定的有關老子的歷史材料,不參與跟好辨析或辯論者的商榷(不過,也不排除引用辨析和辯論者最後「得勝」的文字材料)。司馬遷在《史記》裡為老子作傳時,只簡單告訴我們:「老子,隱君子也」 姓李、名耳、字聃;還可能是周朝的太史儋或楚國的老萊子。後人在其生活時間和事跡上疑來疑去,卻都認同這是位有學問和德行的老先生。也許是天意吧,2003年陝西寶雞眉縣楊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窖藏銘文,似乎給了「老子研究」一個定論:老子生於公元前九世紀中期,《老子》/《道德經》寫成於公元前776年。這一年,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有記載的希臘歷史同時開始。

關於《老子》,近現代社會裏的學者引領我們步入因實證而西化的迷途。

《老子》屬於以修煉或修養為根本的中國子學中的經典藍本。從前面關於中國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看,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初始的氏族部落酋長國的首領都屬於神不時地關照著的秘密修煉者,炎帝(神農氏)、黃帝、堯等都是。傳說中文字在黃帝時代就有了,可在中國從刻在石器、銅器、龜甲上到刻在竹木簡上,經歷了約兩千年漫長過程。修煉的書如同今日大博物館的名著或名畫,往往都是孤本、絕版。由於是天子修道,故而有修煉、政治、經濟、軍事、醫藥等各方面的內容。如此君王文化和功力都老大,因而才能堯帝般給人「近如太陽,遠如雲彩」的感受,留下神奇的傳說。當歷史被安排到崇智尚力階段,君王不修道而靠武力、禮儀等來維繫政權穩定時,修煉便轉入史官或文士等根基好的人那裡去隱修。當修煉由君王密修到士人隱修,修煉孤本漸漸傳入社會。由此可知,《老子》由一位隱修的李姓或老姓、單姓文士——德行高超的老先生——西週末年寫成,春秋中期傳出,戰國時代盛傳,成為中國修道(養)之子學的經典藍本完全可能。

古代修煉圓滿費時往往百年左右,所以修道的天子活120歲以上很平常。舜只活100歲就修成了,因為他自幼在平民家庭受虐待,吃苦多長功快。跟黃帝、堯、舜等「文化臣民,以德治國」的天子修道使命不同,老子修道是來奠定中華修道文化思想和由東周亂世到皇朝治世道法特徵原則基礎的。老子使命更博大悠長,故而橫跨周朝治世和亂世,活兩、三百歲修成中國第一大道。《老子》就是這樣一本奠基的道經,一人寫成卻包含不同時期的文化思想,加之戰國時代書的不同抄本流傳時又由抄者添加內容,後人尤其今人實證,就被弄成戰國書籍了。

「老學」迷途,不僅在於把那時候特別稱為「老子」的老神仙像今天的老人一般確定在80歲左右,還在於把中國以修煉為基本連帶政治、經濟、軍事、醫藥等內容一體化的子學,用西方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開始分科研究(哲學化、科學化)的方式解剖分析,人為弄成了所謂老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社會理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等。這種剝蔥似的「老學」研究,最後消滅了「老學」這根「老蔥」,只剩下老子的思想雜碎:道是宇宙本體和規律,道是人生準則和修養,道是政治原則和主張……如此「老學」,盤腿喊痛、天目漆黑的教授、講師及學生都敢研究,也都能研究,將中華聖經或第一道書折損為普通學問。嗚呼。

我這裡要特別強調指出:老學迷途是研究。為說明這個道理,讓我們來讀一段文意較淺的古文:「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女生兒,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捐祖於野。父隨,收於輿。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也,乃載祖歸養。」此段文字選自《原谷諫父》,我曾讓一厭棄讀書又與父母關係緊張的初二孩子讀,跟我說其意思。讀第一遍,他說:不懂。我沒做任何解釋,只說:再讀一遍,每個字都讀出聲來。他照著做了,說:原谷不讓父親把爺爺扔到野外。我說再讀一遍,說多一些意思,他父親怎樣回應的,為什麼這樣回應?他再讀一遍,說:原谷父親先是不聽,後來怕原谷在他老了之時也扔他到荒野,於是把原谷的爺爺又領回家了。我說還說了啥?他說就這些。我說再讀一遍。他又讀了一遍,說:講兒子要孝,不孝遭報。過程就是這樣,我始終沒有講解一字一句。而他就在一遍又一遍的四遍復讀之中不斷增進領悟,最後弄明白了儒家講的「孝者榮,不孝為恥」的道理。儒家人倫之理每日都存在於我們華人的生活中,而其孝道之理在今日一個15歲的孩子這裡卻也不是研討出來,而是復讀領悟出來的。如果讓老師分來析去,學生隨之辯來駁去研討,上述思想可能也知道,可煩老師、好辯駁的人還有孝的榮恥感嗎?老子之《道德經》所謂「道」的理,比《原谷諫父》含之「孝」的理,深奧何止千百倍?「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是「老經」21章裡所說之「道」,從中能研究出「本體和規律」、「人生準則和修養」、「政治原則和主張」嗎?這樣研來究去的「老學」不就上了迷途?

可是一遍又一遍地讀上面96個字,千萬次的讀,不去剖析,只在讀的過程中細心領悟,次次增加新內容,或許某日就於閉目定心中,恍到「物」、 惚到「像」了呢。這裡我想說的是:《道德經》正道是不研究只誦經,主要是供修道者每日誦讀領悟以修煉的德智之路:煉德得功成聖。老子不講學,講經講道。春秋戰國各行各業都稱為道,諸子百家都論道,卻惟有老子教人修道(雖然沒有明說)。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