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其實是個很私人化的東西,據說透過藏品,可以窺見藏者的種種隱私。故此文凡涉及藏家均用化名,以與國際通行的「保護隱私權」規則接軌。
不過,姓名雖假,言行皆真。
「小資玩洋,大款玩古」
老賈是我過去在北京工作時的同事,現在一家大的傳媒公司當高管,收入頗豐,名氣頗大,但工作「相當」忙。就連這次約見久別的我,他都找不出上午或下午的時間:「這樣吧,反正中午我也要吃飯,我們邊吃邊談。」
但他卻有時間博客和收藏。在環境優雅的日式餐廳中,他把餐巾鋪開:「我工作一直很忙,屬於個人的時間很少。但回到家,我不會接與工作有關的電話,我要讓這段不多的時間真正屬於我自己。我每天寫一篇博客,或長或短。我還收藏當代名人的日記或筆記本。最近,我通過一個收藏網站,搜到了中國新聞界一位已故著名報人的日記。」說到這裡,他的雙眼閃著得意的光。
老賈收藏的也許可以稱之為「今玩」,但小甄蒐集的絕對是「古玩」。小甄是只「海龜」,從美國矽谷回國創業,現在上海經營一家IT企業。錢賺了不少,車、房也有幾套,剩下的餘錢,他不想再換成磚頭或輪子,他也不信任中國的股市,於是他玩起了古董,而且是地道的中國古董:他專門收藏中國古瓷。
這次我去中國採訪,小甄專門帶我到他家,看他的那些「寶貝」,看得我眼花繚亂。他告訴我,這是什麼宋官窯、那是什麼元青花,說得外行的我,只好連連點頭稱是。
在上海,我還採訪到一位專門收藏古匾的民營企業家。談到他的收藏,這位企業家更是眉飛色舞,如數家珍。
「如今的中國,是小資玩洋,大款玩古。」在北京,著名話劇導演張廣天這樣對我說。
古語云:「亂世黃金,盛世古玩。」 大概正是因為如今「大款玩古」,才帶動今天的中國形成了一個利潤空間非常大的古玩市場。而且,不知是因為附庸風雅,還是因為向大款看齊,「大款玩古」現象還順便捎帶出一個風靡全中國的「古玩熱」,捎帶出一個利潤空間也小不了太多的「假古董市場」和從業者甚眾的贗品製造業。
如今,參與這股蒐集、買賣古董熱潮的,上有達官貴人、大腕大款,下有機關小職員、公司小白領,似乎所有公認、或自認收入達到「一定層次」、生活修成「一定品位」的中國人,如果家裡不擺個碗兒、放個罐兒,牆上不挂幅字兒、貼幅畫兒,就會感到有些「跌份兒」和「掉價兒」。
傳媒也趁機造勢,推出了什麼《五月槐花香》、《人生幾度秋涼》、《古玩蟲》等專寫古玩行業的電視劇,中央和省市電視臺還開辦了電視拍古、專家點評等古玩專題欄目,為熱遍神州的「古玩熱」推波助瀾。
玩物喪志,食古不化?
據中國《收藏》雜誌統計,中國現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近萬家,各類專題和系列的收藏五百多項,三千萬收藏者熱衷此道。收藏品市場交易額龐大,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交易額一年就有11億元人民幣,地下交易更是無法統計;全國每年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大約為10億元人民幣。
據說,在當今世界三大投資領域──房地產、股票、藝術品中,包括古玩在內的藝術品的投資回報最高。還有的中國傳媒言之鑿鑿地引用古語說:「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惹得那些有閑心、無閑錢的工薪階層心裏更加火燒火燎、奇痒難耐。
「古玩熱」的一個附帶效果是:使包括大款、明星、達官在內的中國人「自修完成」了某種中國古代文化的 「回爐課」。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破四舊」運動和八、九十年代的「西化潮」,使得中國上下各階層對自己祖宗的文化不甚了了,也許,如今中國人通過「古玩熱」這種投資行為或商業運作,瞭解的祖宗文化仍然是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皮毛,但至少為了不被贗品所騙,玩者也要加深、拓寬有關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典章制度的知識。
在古玩市場玩,贗品太多,真真假假,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就要上當受騙,要不被騙,就要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例如,你要收藏古瓷,你就要明白古瓷的燒制歷史、民窯官窯的區別和瓷史背後大的政治、文化、經濟歷史。由「古玩熱」的商業投資行為,進而深入探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底蘊,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張廣天卻對「古玩熱」背後蘊含的東西,有著一種隱隱的憂慮。他認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破四舊」運動,八、九十年代的 「西化潮」,以及當今流行的「古玩熱」,都是在未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理性梳理和揚棄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盲目拋棄或接納,因此均不利於中國現代社會的成長和現代文化的培育。
當時聽到張廣天這番話時,我覺得他有點兒小題大做。富人玩個古匾,或平民百姓家中擺個舊碗,就拖了現代化的後腿,有那麼嚴重嗎?
一直到我後來去了重慶「湖廣會館」,我才若有所悟。
重慶「湖廣會館」中有一個匾額博物館,展品是當地一位名醫捐獻的祖上幾代的珍藏。我沒有看到我採訪的那位民營企業家收藏的古匾,但我在這家對公眾開放的匾額博物館中卻駐足細賞,流連忘返。
說實話,我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古匾,大者如一堵牆,小者如一面鏡,文字或雋永深邃,或粗俗樸拙,但木匾均散發著舊木的悠遠氣味,石匾都沉澱著古石的歷史厚重,古老、真實得令人發顫。就血統而言,我是華人,生長在中國,後又移居海外多年,但如此時這般直接呼吸著先人的氣息,直接傾聽著祖宗的嘆息,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
匾不同於碑,俗語說,「官碑民匾」,碑刻寫著官語官話,匾雕畫著民願民望。但我不得不說,我看到的某些民匾所折射出來的民情民欲,卻又是那麼酷似官碑所宣揚的官腔官調。例如,官場上奉迎拍馬、歌功頌德的「褒績」匾、鼓勵後生求取科舉功名的 「勵學」匾,褒揚封建道德的「忠孝節義」 匾,既像一堵一堵的牆,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又像一面一面的鏡,映照出歷史的沈重與無奈。
從匾額博物館出來,我馬上奔往重慶市中心的解放碑廣場。我首次來重慶,確實被重慶城市建設的宏大氣魄和氣勢所震懾。站在解放碑廣場,仰望鱗次櫛比的商廈,環顧摩肩接踵的人群,你恍若置身於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
我的確需要匾額博物館與解放碑廣場的這種強烈、鮮明的對比,否則我無法從祖宗那沈重的嘆息中緩過氣來。
喲,在上海時,我忘了問那位收藏古匾的民營企業家:「你在把玩了古匾收藏後,是否也要跑到外灘換口氣?(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不過,姓名雖假,言行皆真。
「小資玩洋,大款玩古」
老賈是我過去在北京工作時的同事,現在一家大的傳媒公司當高管,收入頗豐,名氣頗大,但工作「相當」忙。就連這次約見久別的我,他都找不出上午或下午的時間:「這樣吧,反正中午我也要吃飯,我們邊吃邊談。」
但他卻有時間博客和收藏。在環境優雅的日式餐廳中,他把餐巾鋪開:「我工作一直很忙,屬於個人的時間很少。但回到家,我不會接與工作有關的電話,我要讓這段不多的時間真正屬於我自己。我每天寫一篇博客,或長或短。我還收藏當代名人的日記或筆記本。最近,我通過一個收藏網站,搜到了中國新聞界一位已故著名報人的日記。」說到這裡,他的雙眼閃著得意的光。
老賈收藏的也許可以稱之為「今玩」,但小甄蒐集的絕對是「古玩」。小甄是只「海龜」,從美國矽谷回國創業,現在上海經營一家IT企業。錢賺了不少,車、房也有幾套,剩下的餘錢,他不想再換成磚頭或輪子,他也不信任中國的股市,於是他玩起了古董,而且是地道的中國古董:他專門收藏中國古瓷。
這次我去中國採訪,小甄專門帶我到他家,看他的那些「寶貝」,看得我眼花繚亂。他告訴我,這是什麼宋官窯、那是什麼元青花,說得外行的我,只好連連點頭稱是。
在上海,我還採訪到一位專門收藏古匾的民營企業家。談到他的收藏,這位企業家更是眉飛色舞,如數家珍。
「如今的中國,是小資玩洋,大款玩古。」在北京,著名話劇導演張廣天這樣對我說。
古語云:「亂世黃金,盛世古玩。」 大概正是因為如今「大款玩古」,才帶動今天的中國形成了一個利潤空間非常大的古玩市場。而且,不知是因為附庸風雅,還是因為向大款看齊,「大款玩古」現象還順便捎帶出一個風靡全中國的「古玩熱」,捎帶出一個利潤空間也小不了太多的「假古董市場」和從業者甚眾的贗品製造業。
如今,參與這股蒐集、買賣古董熱潮的,上有達官貴人、大腕大款,下有機關小職員、公司小白領,似乎所有公認、或自認收入達到「一定層次」、生活修成「一定品位」的中國人,如果家裡不擺個碗兒、放個罐兒,牆上不挂幅字兒、貼幅畫兒,就會感到有些「跌份兒」和「掉價兒」。
傳媒也趁機造勢,推出了什麼《五月槐花香》、《人生幾度秋涼》、《古玩蟲》等專寫古玩行業的電視劇,中央和省市電視臺還開辦了電視拍古、專家點評等古玩專題欄目,為熱遍神州的「古玩熱」推波助瀾。
玩物喪志,食古不化?
據中國《收藏》雜誌統計,中國現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近萬家,各類專題和系列的收藏五百多項,三千萬收藏者熱衷此道。收藏品市場交易額龐大,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交易額一年就有11億元人民幣,地下交易更是無法統計;全國每年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大約為10億元人民幣。
據說,在當今世界三大投資領域──房地產、股票、藝術品中,包括古玩在內的藝術品的投資回報最高。還有的中國傳媒言之鑿鑿地引用古語說:「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惹得那些有閑心、無閑錢的工薪階層心裏更加火燒火燎、奇痒難耐。
「古玩熱」的一個附帶效果是:使包括大款、明星、達官在內的中國人「自修完成」了某種中國古代文化的 「回爐課」。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破四舊」運動和八、九十年代的「西化潮」,使得中國上下各階層對自己祖宗的文化不甚了了,也許,如今中國人通過「古玩熱」這種投資行為或商業運作,瞭解的祖宗文化仍然是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皮毛,但至少為了不被贗品所騙,玩者也要加深、拓寬有關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典章制度的知識。
在古玩市場玩,贗品太多,真真假假,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就要上當受騙,要不被騙,就要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例如,你要收藏古瓷,你就要明白古瓷的燒制歷史、民窯官窯的區別和瓷史背後大的政治、文化、經濟歷史。由「古玩熱」的商業投資行為,進而深入探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底蘊,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張廣天卻對「古玩熱」背後蘊含的東西,有著一種隱隱的憂慮。他認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破四舊」運動,八、九十年代的 「西化潮」,以及當今流行的「古玩熱」,都是在未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理性梳理和揚棄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盲目拋棄或接納,因此均不利於中國現代社會的成長和現代文化的培育。
當時聽到張廣天這番話時,我覺得他有點兒小題大做。富人玩個古匾,或平民百姓家中擺個舊碗,就拖了現代化的後腿,有那麼嚴重嗎?
一直到我後來去了重慶「湖廣會館」,我才若有所悟。
重慶「湖廣會館」中有一個匾額博物館,展品是當地一位名醫捐獻的祖上幾代的珍藏。我沒有看到我採訪的那位民營企業家收藏的古匾,但我在這家對公眾開放的匾額博物館中卻駐足細賞,流連忘返。
說實話,我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古匾,大者如一堵牆,小者如一面鏡,文字或雋永深邃,或粗俗樸拙,但木匾均散發著舊木的悠遠氣味,石匾都沉澱著古石的歷史厚重,古老、真實得令人發顫。就血統而言,我是華人,生長在中國,後又移居海外多年,但如此時這般直接呼吸著先人的氣息,直接傾聽著祖宗的嘆息,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
匾不同於碑,俗語說,「官碑民匾」,碑刻寫著官語官話,匾雕畫著民願民望。但我不得不說,我看到的某些民匾所折射出來的民情民欲,卻又是那麼酷似官碑所宣揚的官腔官調。例如,官場上奉迎拍馬、歌功頌德的「褒績」匾、鼓勵後生求取科舉功名的 「勵學」匾,褒揚封建道德的「忠孝節義」 匾,既像一堵一堵的牆,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又像一面一面的鏡,映照出歷史的沈重與無奈。
從匾額博物館出來,我馬上奔往重慶市中心的解放碑廣場。我首次來重慶,確實被重慶城市建設的宏大氣魄和氣勢所震懾。站在解放碑廣場,仰望鱗次櫛比的商廈,環顧摩肩接踵的人群,你恍若置身於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
我的確需要匾額博物館與解放碑廣場的這種強烈、鮮明的對比,否則我無法從祖宗那沈重的嘆息中緩過氣來。
喲,在上海時,我忘了問那位收藏古匾的民營企業家:「你在把玩了古匾收藏後,是否也要跑到外灘換口氣?(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亂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