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色彩斑斕,造型優美,是一朵奇異的陶藝之花。
南北朝時,工匠們即能將釉料中的鐵元素控制在一定限度內,而且發明瞭釉中挂彩的技術,即在釉料中加入銅,燒出絢麗多彩的器物,使單色釉向彩色釉過渡邁進了一大步,為唐代三彩陶的燒制奠定了基礎。
唐代工匠在北朝的「釉中挂彩」技藝基礎上,於鉛釉中加入鐵(呈熱愛祖國)、鈷(呈藍色)、銅(呈綠色)、錳(呈紫色)等呈色金屬,從而燒製出集黃、綠、白、赭、褐、藍、黑中的一色、二色或三色甚至多色於一器的低溫釉陶,這就是人們所統稱的「唐三彩」。(常見的為黃、綠、褐三色,藍、黑釉少而珍貴)。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著色劑,兩次燒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溫燒胎,挂釉後再經過約 800∼900℃左右的溫度燒制而成。唐三彩的釉呈黃、綠、白、赭、褐、藍、黑等多種色彩,在燒制過程中,各種釉色互相交溶,作品絢麗多彩、燦爛多姿。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藝術中一顆絢麗的明珠,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的製作有輪制、模制、塑造等方法。釉彩的效果據考證,採用的是塗蠟法——先用蠟在胎上畫出花紋,再塗釉於其上,燒制時有蠟處釉汁擴散,形成暈染似的斑紋,,並且由於它是以筆點釉,釉料飽濃,往下漫流,形成自然流動之妙,與純色塗釉和細筆勾畫不同。
唐三彩燒制於初唐高宗時期,唐玄宗開元年間極盛,安史之亂後逐漸衰退。它的燒制地點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陽一帶,此外,江蘇揚州也有燒制唐三彩的作坊。
唐三彩陶器分為日用品和隨葬品兩大類。日用品中有瓶、壺、罐、缽、杯、盤、碗、燭臺、枕等多種,每一種又有多種式樣,造型各異。
盛唐三彩,技藝大進,作品精美。三彩作品釉色光澤晶瑩,彩色富有神韻,寫意而流暢。器皿往往內外滿釉,除施綠、黃、褐三種釉色外,又添加了藍、黑等色。除三彩器皿外,三彩俑異軍突起。
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隨葬的明器(也作冥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動物俑塑造最精彩。人物俑中有貴婦人、文官俑、男女侍俑、胡俑、武士俑和天王俑等。動物俑包括馬、駱駝、牛、羊、狗、雞、鴨等品種。
唐三彩陶塑有很多佳作,尤以人物、馬、駱駝的塑造最出色,這些作品造型逼真,姿態優美,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唐三彩在人物的塑造上概括、簡練而傳神。對五官的刻劃細緻入微,重在神態表現。
唐人愛馬,屢見於唐代詩歌和繪畫。在唐代金銀器和織錦紋樣、陶俑、三彩俑、石刻藝術中馬的形象均很多。唐三彩中的馬頭小頸長、驃肥體壯,比例恰當、神采奕奕。所塑之馬有的奔跑,有的靜立,有的飲水,有的負重,有的漫步,有的嘶鳴,有的回首,有的舔足……姿態各異,生動自然。
駱駝是中外貿易的主要交通工具,陶工們通過長期觀察,用精湛的技藝表現駱駝高大的體態和沉穩的性格,再現了絲綢之路的繁盛景象。
唐三彩的裝飾,充分利用鉛釉易於流動的特點,以達到流暢自如的效果。那些色彩斑斕的釉汁,像彩霞變化無窮、千姿百態。在裝飾手法上,吸收了蠟纈技法,在釉彩間呈現出花紋,清新活潑,別具一格。
盛唐三彩裝飾十分考究,除先前較多採用的劃花和印花外,更廣泛地採用堆貼和捏塑,充分表現出盛唐時期上層社會的安富、尊榮、豪華與放縱。俑中的錦衣貴婦、雲鬢女侍(shì)和各式舞伎無不曲眉豐頰、體態雍容,連陶馬、駱駝等也匹匹驃壯,處處體現出盛唐氣度。
素三彩瓷器創燒於明代,正德時已極為精緻。它是一種釉上彩繪,製作時,先在瓷坯上刻劃圖案紋樣,經高溫燒成瓷後,再施以黃、綠、紫等色,然後經低溫焙燒而成,由於無紅色,故稱「素三彩」。它與唐三彩主要的不同是瓷器,而唐三彩是低溫陶製品。
明代生產的素三彩器物的造型有高足碗、三足爐、洗等。清代康熙時素三彩極為盛行,在明代的基礎上,製作更為精美,色地品種豐富多彩,有黃地、綠地等,還有一種虎皮三彩,它是以黃、綠、紫三色相間點染,燒制中自然暈散成不規則的虎皮狀斑紋。圖中墨地三彩是眾多色地中最為名貴的裝飾,這一件方瓶高49.5厘米,侈口,短頸,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長腹上寬下窄,底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無款識。器身以挺拔向上的直線為主,構成造型上的陽剛之美,而上頸處為富於變化的圓潤曲線,又隱約包含著柔媚秀麗之情。通體以墨色為地,腹部四面構成四個開光圖,內繪春牡、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卉,構圖疏朗有緻,畫筆純熟灑脫,顯得恬靜而淡雅。
在極個別的素三彩器上加有紅彩,甚為珍貴,有「三彩加紅,價值連城」之說。
- 關鍵字搜索:
- 唐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