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壓歲錢的來歷:古時實為「壓祟錢」為驅鬼避邪

 2007-02-19 00: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過去,普通百姓家裡生活不寬裕。平常的日子裡,小孩的嘴裡基本上沒有零食吃,口袋裡也沒有零花錢。只有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孩子們才能吃到一些可口的食物,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小孩才能得到大人給的壓歲錢。所以,在過去清貧年代的鄭州地區,小孩子天天都在盼望著過年。

 

過年的壓歲錢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古時壓歲錢其實是「壓祟錢」,就是驅鬼避邪的意思。在古代的鄭州地區,壓歲錢還被稱為「押歲錢」、「壓勝錢」等,意思是相同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翻閱有關史料,壓歲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那時,中原地區流行的壓歲錢是圓形圓孔或圓形方孔的銅錢,正面是吉祥的文字,寫著比如 「長命富貴」、「吉祥如意」之類的話,銅錢的背面是祥瑞的圖案,比如龍鳳龜麟、北斗七星和十二生肖等。在古代錢幣中,這種鑄有吉祥文字和圖案的銅錢,被稱為「花錢」。唐朝時,人們把立春這天定為正月初一,這天,皇宮裡的人互相拜賀。當時,皇宮裡還盛行春節散錢的習俗,就和發放壓歲錢的性質差不多。只是,那時的鄭州民間還沒有春節拜年的習俗。宋朝和元朝時期,正月初一被定為春節,鄭州地區就盛行起了春節散錢的習俗,並逐漸演變成了長者給晚輩發放壓歲錢的慣例。史籍中記載,過年時,人們「以彩繩串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者賜小兒錢,亦謂之壓歲錢」。到了明清時期,長輩總是把壓歲錢用紅繩穿起來給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形的「花錢」基本上取消了,過年時,長輩用紅紙包上一些銅錢作為壓歲錢給晚輩。後來,貨幣改為紙幣,連號的新紙幣就成了壓歲錢,蘊涵著長者對晚輩「好運連連,喜事連連」的美好希望,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来源:大河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