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天下英雄莫能當——李世民虎牢關之戰

 2006-10-11 14:4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背景

公元604年,太子楊廣殺死自己的父親隋文帝楊堅,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改元大業。

楊廣是中國歷史上最「能幹」的亡國之君。他老爹楊堅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其文才武略,恐怕只有後世的唐太宗李世民與清聖祖康熙能與之相比。行均田令,頒《開皇律》,精簡機構,發展商業,興科舉,設三省,天下大治。其時經過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以來連續三百餘年的混戰,民心思定,文臣武將無不盡心竭力地為帝國服務,大家都以為又一個盛世已經來臨。即使出現一個中等暴君,以隋初國力之強盛,也可以承受得住。但楊廣著實出手不凡,遠征高麗、營造東都、開拓運河、巡遊江南……如此種種驚人之舉,每一樣都動用人力數百萬,登基七年就激起民變無數,只用了十五年就把楊隋帝國成功葬送。

隋末,天下大亂。鎮守太原的唐公李淵兵多將廣,素有問鼎天下之志。公元617年,李淵趁楊廣巡遊江南、群雄並起之際,起兵造反,奪取首都長安,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尊楊廣為太上皇。619年,乘龍舟南巡的楊廣於江都(今揚州)在一次兵變中被殺,李淵於是廢楊侑自立,改國號為唐,封長子建成為太子,二子世民為秦王,三子元吉為齊王。而在洛陽,東都留守官王世充等人擁立楊廣的另一個孫子楊侗為帝,延續楊隋一脈,大權盡數落入王世充手中。此外,尚有山西劉武周、河北竇建德、山東李密、領導江都兵變的宇文化及等多股勢力虎視天下。

大野龍方蜇,中原鹿正肥……

天下英雄莫能當——唐夏虎牢關之戰

(1)王世充

街頭小混混出身。據說他小時候就得到了跟曹操一樣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從他當權後掃蕩群雄的威風來看,其軍事才能不在曹操之下。他陞官很快,煬帝南巡時,被委之以留守洛陽的重任。江都兵變後,王世充聯合元成都擁楊侗為帝,隨後發動兵變,殺元成都,威逼隋主封自己為右僕射,總領內外兵事,也頗有點曹公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味道。可惜當時隋立國不到50年,跟立國四百餘年的漢朝相比,「‘天’子姓楊,‘天’自然姓楊」的正統觀念沒有深入人心,其威力也就大打折扣。

兵變以後,王世充為了擺脫洛陽無糧可食、無險可守的窘境,決心奪取洛口倉和虎牢關兩大戰略要地。他看到唐軍的主力正在西北和李軌交戰,無暇東顧,於是作了一次軍事冒險。頃盡十萬大軍向東攻擊洛口,而把洛陽完全暴露給自己西側的李淵。

李密聞訊,立即下令王伯當鎮守金墉關,自己親率大軍迎敵。部將裴仁基向李密建議:「王世充悉眾前來,東都必然空虛。不妨分兵死守,不與他正面交鋒,另遣精兵三萬,繞道河西,逕襲東都。王世充必然回去救援,到時前後夾攻,可以輕取洛陽。」李密深以為然,但手下的單雄信、陳智略、樊文超等人,主張速戰速決,把他猶豫不決的老毛病又逗發了。因為在這以前,他和王世充曾經打過幾場硬仗,都是打贏了的。這一次,又有什麼理由會輸呢?

他最終決定和王世充正面交鋒。

李密忘了,他對王世充的勝利都是在洛陽兵變以前取得的。世界上這樣一種人,在為別人服務的時候碌碌無為,一旦自己成為領袖,卻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和智慧。漢高祖劉邦、魏武帝曹操皆屬此類,他們是天生的領袖。

王世充也是這樣的人。

王世充對戰爭作了充分的準備,深夜遣輕騎潛入北山隱藏起來,又命兵士皆秣馬蓐食,天一亮就發動突擊。李密倉猝列陣,勉強招架,突然數百騎兵從山上猛衝而下,竟將密軍沖作數截。王世充又把準備好的一個極像李密的人,兩手反綁,牽過陣前,佯呼道:「李密已擒住了!」軍士大呼萬歲。李密軍本來就被騎兵沖得亂七八糟,怎禁得這番嘩亂,不由得誤認為真,頓時大潰。

王世充一鼓作氣,取洛口、奪金墉、下虎牢,把李密趕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得投奔李淵去了。一路上,他又收降了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單雄信等隋唐名將。隨後班師回洛——他的軍事冒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即,王世充又趁唐軍主力在山西與劉武周決戰之際,聯合竇建德西征李淵。唐軍節節敗退,函谷以東、黃河以南的土地幾乎全部喪失,只得退守函谷關。此外,還收降了朱璨等小股勢力。其時李軌、劉武周被李世民所滅,宇文化及為竇建德誅殺,而王世充東據洛陽,西佔徐州,南達襄陽,北抵黃河,終於實現了自己跟曹操一樣,挾天子、據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王霸理想。

不過,王世充的軍事才能不稍遜曹操,政治才能卻差得很遠。他非常相信巫術,每次征戰前都要請巫師來佔卜,把卦象看得比手下謀臣的建議更重要。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他又命人捕了一些小鳥,在脖子上掛上小錦囊,裡面放著各種令符,無非是王世充奉天承運一統天下之類的鬼話。然後就有農夫山人捕了鳥兒,前來進獻,王世充大喜,一一封賞。這種把戲,用來欺騙群氓村夫可以,在洛陽這樣的天子之都,只能招來文臣武將的蔑視。有一天,程咬金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好作妄語,喜歡裝神弄鬼,豈能做掃平亂世、一統天下的明主?我看我們還是早早另謀出路的好。」這個見解是明智的,秦叔寶立即表示贊成。當時王世充正和唐軍交戰,萬萬沒想到,就在戰場上,秦叔寶和程咬金雙雙請戰,待等他們騎馬出營以後,下馬跪拜:「蒙公厚待,極思報效,只因公猜忌信讒,我等如若久留,恐怕有禍,因此告辭。」頭也不會,直奔唐營去了。在兩軍交戰之際,手下大將公然投奔打了敗仗的一方,尚屬罕見。王世充氣得仗也不打了,班師回朝,卻去找那個倒霉的皇帝楊侗算帳。在他看來,秦叔寶等人的跪拜之辭無非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嫌自己官不如李淵大,沒有帝王氣魄,難成大業。於是一回洛陽就把楊侗毒死,自己當起皇帝來,改國號為鄭。

皇帝癮還沒有過足,戰報傳來,大唐秦王李世民率領的唐軍主力已經消滅了劉武周,現在揮師南下,兵出函谷關,直指洛陽。

(二)李世民

李世民是那種中國歷史上罕有的軍事天才。從十八歲起(現在高中畢業生的年齡)就統帥數萬大軍南征北戰,攻無不勝,戰無不克。只是由於後來當了皇帝,治國才能過於突出,後人往往津津樂道於「貞觀之治」,而忘了他的赫赫武功。所以在《說唐》這樣的民間話本中,他被描寫成知人善任,但武功平平的儒將形象,時時需要手下武將的保護,這才有了程咬金月下趕秦王,秦叔寶抱病戰尉遲,單雄信割袍斷義,尉遲恭御苑護主等膾炙人口的段子。實際上,李世民不僅善於指揮軍隊,自己也是一員「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猛將。北征劉武周時,他只帶了一名甲士到戰場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去觀看敵軍營寨,不料被數百敵軍包圍。他騎馬便跑,卻被對方騎兵緊追不舍,殺了甲士。在此千鈞一髮的時刻,李世民突然勒馬轉身,大喝一聲衝了過來,在眾人驚愕之際,拉弓便射,領頭的武將措手不及,應弦落馬,又刷、刷、刷幾箭射倒數人。兵眾見頭領被殺,秦王勇不可當,不敢再追,慌忙退去。其勇猛可見一斑。

看李世民打仗,既欣賞他的智謀,更驚嘆於他的勇猛。他不僅是卓越的軍事指揮家,也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常常在戰場上做出一些驚人之舉。在和劉武周的大將宋金剛交戰時,手下武將紛紛主張速戰,他冷靜的分析道:「宋金剛孤軍深入,糧草不足,然兵精將猛,銳不可當,速戰速決對其有利。我軍應當閉營養銳,耗其鋒芒,待其糧盡,自當遁走,到時我軍趁機追擊,可保全勝。」在耐心等待了三個月之後,宋金剛果然撤退,李世民立即傾巢出擊,一晝夜行二百餘里,戰數十合,大敗宋金剛,其手下猛將尉遲敬德降唐。追擊到高壁嶺時,由於推進速度過快,輜重和糧草都已經被甩下很遠。謀士劉宏基拉住李世民的馬苦苦勸諫道:「大王破賊,逐北至此,功已足矣。如此追擊不已,不愛身乎?且士卒飢疲,宜在此稍歇,待兵糧畢集,然後再追,為時不晚。」李世民並不下馬,正色答道:「宋金剛計窮潰走,軍心沮喪,正當一舉殲滅。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若有片刻滯留,使之稍有喘息,不可復攻矣。吾竭忠殉國,豈顧身乎!」於是率領數千精銳騎兵繼續猛追,把主力部隊完全甩在後面。連續兩天不吃飯,三天不卸甲,狂奔數百裡,終於在今天山西中部的介休捕捉到宋金剛的主力,一日之內連續突破宋金剛八道防線,殺敵上萬。第二天又擊破第九道防線,殺敵三千。宋金剛一輩子沒見過這麼不要命的人,殺得他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當他準備組織第十道防線的時候,士氣完全崩潰,部下拒絕聽命,四散逃跑。宋金剛與百餘騎兵逃往突厥,後被突厥抓住腰斬。

當李世民戰勝宋金剛,來到被劉武周圍困以久的孤城張難堡時,守將樊伯通、張德政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探子剛剛回來報告劉武周已把唐軍趕出了山西,他二人已經準備以死盡忠,沒想到第二天秦王就親率大軍兵臨山西中部的張難堡,簡直是神兵天降。樊、張二人高興得竟然忘了君臣之禮,像小孩子一樣又哭又叫,李世民已經累得連話也不想說,只看著他們表演。直到左右告訴二人秦王已經兩天沒有進食了,他們才如夢初醒,連忙請罪,伺服秦王進食、洗浴、休息。

收復山西以後,李世民又馬不停蹄,揮師南下,準備一舉消滅王世充。

二月初,唐軍步兵、騎兵共五萬,已兵臨洛陽城下,鄭軍出城迎擊,雙方在位於洛陽城西北面的青城宮展開了一場大決戰。王世充採用了他消滅李密的突襲戰術,待唐軍剛剛抵達青城宮、立足未穩,就發起猛攻。不過這一次他的對手顯然比李密高明許多,李世民尚未紮營,就已經先把防線佈置好了。王世充突襲未果,雙方展開正面交鋒。李世民為了打破僵持不下的局面,親率數十騎兵從側翼衝入敵陣,希望能打亂敵人陣腳。這種戰術曾在對西北薛仁杲時發揮過奇效。不過王世充的軍事才能非薛仁杲可比,況且他自己就用這招來對付過李密,豈能吃這個虧?李世民奇襲不成,反而使自己身陷險境。隨自己征戰多年的愛馬「颯露紫」被流箭射死,敵軍見秦王落馬,一轟而上,準備生擒。他的副將丘行恭趕緊拍馬來救,射死離秦王最近的幾人,把坐騎讓給秦王,自己持長刀步戰。好不容易才衝出重圍。這樣,雙方的計謀都未能得逞,只能硬碰硬。現比比拚的不是戰術,而是在比誰平時治軍得力,在持續的混戰中,陣形能否保持良好,兵士能否不惜死戰。

李世民遭遇到了他身平最險惡的一場戰鬥。唐軍四次把鄭軍衝散,但王世充硬是率領眾將四次把隊伍迅速整合,迎頭再戰。李世民也不得不佩服這個對手,他深知王世充手下的軍隊有一半是收降李密的農民起義軍,整合軍隊的時間不到一年,竟能經得住自己久經戰陣的正規軍的反覆衝殺,實在不易。戰鬥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下午,鄭軍才開始漸現疲態,無法抵抗唐軍的衝擊。王世充只得下令退守洛陽,李世民本待敵軍退卻,立即像他在西北掃蕩薛仁杲一樣,趁勢攻入洛陽。但鄭軍雖然敗退,陣腳不亂,無懈可擊。洛陽為隋朝東都,城牆堅固,防禦嚴密,李世民強攻不下,於是將洛陽團團圍住,再派兵清掃了洛陽外圍據點。

洛陽被圍幾個月以後,跟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圍城一樣,糧源斷絕,飢荒蔓延,家家皆有餓死之人,路邊儘是倒斃之屍,先吃死人,後吃活人,甚至易子而食,可憐帝王之都,竟成了餓殍鬼城——這樣的人間慘像,在中國歷次改朝換代的混戰中,到底上演過多少次,不知可有人統計過?也許,已經多的無法統計。我們讚嘆李世民的赫赫戰功,但有些東西,也實在無法迴避。

圍城八個月,洛陽城中三萬戶人家已經降至三千戶——真正的十室九空。王世充仍然在頑強的抵抗著,這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也更加膺服王世充之能。已經餓殍遍地,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出城投降,沒有出現人民暴動,這樣的人才不論治國治軍,都是一流的。唐軍現在也疲憊不堪,人心厭戰,不斷發生軍士甚至大將逃亡之事,以李世民的統帥才能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可見情況之嚴重。李世民不得已頒下強硬軍令:「敢言班師者斬!」以穩定軍心 。

當世兩大高手對決,頗像《神雕俠侶》中洪七公和歐陽鋒在華山雪地比武,先使用各種武功招數,誰都無法取勝,於是比拚內力——王世充稍遜一籌。現在,雙方都耗盡真氣、形同廢人,一個武功平平的楊過就能把他們輕鬆搞定。

就在這時,夏王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到了。

他是來幫王世充的。

(3)竇建德

竇建德是農民起義出生,又跟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沾親帶故,論輩分還是李世民的母舅。自己在河北打出一片江山以後,竟自比夏禹,改國號為夏。這個亂世英雄以仁愛寬厚聞名天下,這在農民起義領袖中是極為少見的。稱王以後,他吃穿都非常簡單,妻子曹氏也不穿著華貴的衣服,婢妾不過十餘人。每打勝仗,所得敵方資財總是盡數分給部下,自己分毫不取。他治理的地方人民負擔較輕,所以深得民心。唐統一以後,山東、河北一帶的百姓還在悄悄修建紀念竇建德的「夏王祠」,可見其影響之深。

以軍事才能而論,竇建德顯然不及李世民和王世充。他屬於那種有點軍事天才,但沒有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統帥,所以打起仗來不是大勝就是大敗。不過這種本事在農民起義軍首領中間已經算得上出類拔萃,加上他待人寬厚,民心歸附,所以在李世民平定西北,王世充鞏固洛陽的時候,竇建德也能在河北、山東掃滅群雄。他大破隋將軍薛世雄,殺偽魏帝魏身兒,奪取冀、易、定等州,後來又消滅了被李密擊潰的宇文化及勢力,聯合王世充,奪取了李密獻給李淵的山東部分地區。

李世民兵出函谷以後,王世充曾經請竇建德出兵相助,那時竇建德正在忙著掃蕩虎牢關外最後剩餘的孟海公和徐元朗兩股的小勢力,所以沒能幫得上忙。不過他還是給予了王世充精神上的支持,還修書一封給李世民,請他把被原本就屬於唐,後來被王世充佔領,現在又被李世民奪回來的土地奉還給王世充。李世民看完信不禁失笑,覺得有點無聊,就把使者扣下,連信也懶得回。

實際上,竇建德拒絕出兵不僅是因為抽不開身。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竇建德當然明白。戰爭一開始就出兵,和士氣正盛的唐軍交戰,不論勝負,必然損失慘重,就算贏了,也不見得能從王世充那裡得到多少好處。所以不妨先坐山觀虎鬥,等到洛陽的人都快餓死完了,唐軍銳氣盡失、疲憊不堪之際,已經掃平徐、孟,沒有了無後顧之憂的竇大俠再出來主持公道,自然是再好不過。竇建德的算盤是在唐軍最弱的時候逼迫其和自己進行一場戰略決戰,一舉殲滅唐軍主力,順便吞併已經奄奄一息的王世充,一石二鳥,趁勢一統天下。

這個戰略是正確的,也是任何高明的戰略家處在竇建德的角度所能做出的唯一正確的選擇。局勢的發展不僅完全符合竇建德的預料,而且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北方的突厥趁機南下,蠶食李唐的地盤,使得圍洛唐軍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援。從士氣上看,竇建德新破孟海公,氣勢正盛。從實力來看,自古以來河北多好漢,‘天下精兵盡在趙代’,夏軍的戰鬥力當強於王世充的洛陽軍,看後來劉黑闥的戰鬥力就可以知道了。事實上夏軍和李唐曾多次交手,都是勝多負少,當然,沒有和李世民指揮的唐軍最精銳的主力交過手,但也不失為一方雄師,並不是沒見過世面,沒打過硬仗的。從河北趕到虎牢,夏軍推進極快,唐軍牽制夏軍的主力根本沒有進行任何像樣的抵抗便被擊潰。對於洛陽攻堅戰中疲憊不堪的三萬多唐軍來說,竇建德十萬大軍的到來的確讓人震怖。

(4)虎牢關

竇建德出兵的消息傳到唐營,李世民立即在青城宮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會上,包括屈突通等名將在內的大多數唐軍將領認為王世充憑守堅城,難以猝拔,竇建德席勝而來,鋒銳氣盛;唐軍腹背受敵,主張暫先退保新安以避敵鋒。唯有郭孝恪、記室薛收提出了不同意見:

「王世充部下都是江淮精銳,能征善戰,只因缺了糧餉,所以困守孤城,坐以待斃。若夏軍與之會合,輸糧相濟,其勢益強,則統一大業,遙遙無期。今王世充將敗,竇建德又來,看來是天命要讓二人雙雙敗亡於此。機不可失,今請分兵繼續困住洛陽,大王親率驍銳,先據虎牢,以逸待勞,定可破滅建德,建德既破,洛陽自克,不出旬月,兩賊俱縛。」

這一段話說得擲地有聲。其實李世民圍洛打援之計已決,召開會議聽取大家意見,只是等待一個人說出來罷了,也可以觀察一下諸將的反應。所以薛收一說,他馬上表示了贊成。屈突通等人又出來反對,李世民既然已經表明態度,也就不等薛收等人開口,自己做瞭解釋:

「王世充兵疲糧盡,上下離心,不必強攻,可以坐克。竇建德新破孟海公,士氣雖高,但驕傲疲憊。我軍據守虎牢,易守難攻。竇建德若冒險爭鋒,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戰,再過數月,我軍攻陷洛陽,然後合兵一處,可以輕取建德。若不如此,待夏軍入虎牢,兩賊並力,其勢必強,害莫大焉。吾計決矣!」

屈突通等人還想再爭論,李世民不許。

隨後,李世民立即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將繼續圍攻洛陽;自己則率精兵3500人搶佔虎牢關。

也就是說,他要用這3500人面對竇建德的十萬大軍。

這也許是人類戰爭史上兵力最為懸殊的戰略決戰。

三月二十四日,王世充登上城樓,看見煙塵滾滾,一溜兵馬向東而去,竟不敢派兵阻攔,他知道這是唐軍去迎戰竇建德了。他也猜到,李世民必然選擇在虎牢關迎擊夏軍。

虎牢關的戰事將會如何呢?自己的命運,已經完全掌握在別人手中。聽天由命般的等待,對王世充這樣的梟雄來講,是不可忍受的。不過當他得知李世民只帶了3500人前往虎牢關時,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3500人是守不住虎牢關的。

王世充覺得自己已經安全了。

由於夏軍推進速度極快,李世民不吃飯、不睡覺、不下馬,日夜兼程,經河陽、過鞏縣,二十五日下午到達虎牢時,竇建德已經離虎牢關不足三十里了——好險,如果夏軍佔領虎牢關,從虎牢到洛陽無險可守,唐軍就只能從洛陽撤軍了。

為了遏制夏軍高速推進的勢頭,李世民二十五日下午到,第二天上午就帶著五百騎兵直奔虎牢關以東的夏軍大營挑釁。一路上令秦叔寶、程咬金等人布下埋伏。自己和尉遲敬德一起,帶著四個騎兵繼續前進,在距離夏軍大營不足三里的地方,遇到了一隊巡邏的騎兵。這幾個騎兵見他盔甲金光閃閃,看來身份極高,自然想不到是秦王,卻又實在不知本軍中還有這樣年輕的高級將領。正在納悶,李世民大吼一聲:「我乃秦王也!」說罷,一箭過去,射落領頭將官。

那幾個巡邏兵慌忙逃回營中報信,「秦王」二字果然魅力不凡,不一會兒便從夏軍大營裡殺出騎兵五六千人。跟隨李世民的四人大驚失色,李世民說道:「你們先走,我和敬德殿後。」於是刷、刷兩箭,射倒了衝在前面的兩人,眾人驚恐,怕有埋伏,不敢追趕,又見李世民走得不緊不慢,實在捨不得,於是再追。如此反覆,李世民射死五、六人,尉遲敬德用大刀砍死十多人。就這樣,追兵在猶猶豫豫間被引進了埋伏圈,秦叔寶、程咬金率領伏兵從側翼奮力衝殺,大破敵軍,斬首三百餘,活捉夏軍大將殷秋、石瓚。

這一戰,成果輝煌,卻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處境困難。當時自己頂住壓力出兵虎牢,如若不勝,局面將會相當被動。其時士卒疲憊,幾乎無人相信區區數千兵馬能夠力敵竇建德十萬大軍。加上年輕好勝,李世民肩上的壓力之重可想而知,所以只能使出這不要命的招數,孤身誘敵,期望以傳奇般的勝利來鼓舞軍心。幸好沒出什麼意外,要是又被射中坐騎什麼的,不但成不了英雄,還要落個千秋笑柄。當然,他被幾千人追趕,還能回馬放箭,且箭無虛發,其箭術之精、膽略之高,遠非尋常將領能比,靠的也不僅僅是運氣。

隨後,李世民又修書一封給竇建德,其語氣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河北、山東,一直就為我所有,卻被閣下所奪,還將我皇姑皇妹虜走。但看在你已經恭恭敬敬的把她們送回來的份上,也就不跟你計較了。王世充曾和閣下聯合與我大唐為敵,後來又跟你翻臉爭地,可見其反覆無常。現在洛陽危在旦夕,又用一些花言巧語來向你求助。可笑閣下竟然真的興師動眾,耗費千金之資、糧草無數,來救這樣的卑鄙小人,是不是有點不太明智?我今天本來想親自到閣下大營說明情況,卻不料您竟用幾千鐵騎歡迎我,有失待客之道。更沒想到,貴軍竟然一觸即潰,真是令人遺憾之至。依我之見,憑閣下這點實力,還是趁早帶兵回家,方為上策,不然到時候身死他鄉、魂歸故里,怕是要追悔莫及了。」

這封信的目的,看似激將,實則疑將。李世民素知竇建德為人寬厚,冷靜有餘而果斷不足。這種一看就是想激怒對方的語氣,反而讓竇建德狐疑不定,遲遲不敢進兵,為唐軍贏得了寶貴的休息時間。

就這樣,唐夏兩軍在虎牢關對峙了足足一個月。一月之間,李世民變著方兒騷擾夏軍,每次都是小勝而歸。又派王君郭襲擊夏軍糧道,俘獲大將張青特。眼看夏軍士氣漸衰,人心浮動,進又不敢,退又不甘,難以持久。

這時,謀士凌策向竇建德建議,北渡黃河,甩開唐軍主力,進攻山西。

消息傳到李世民耳朵裡,大為震駭。唐軍主力盡在洛陽,山西空虛,夏軍必可勢如破竹。佔領山西,就可以直接威脅唐的根據地關中。到時候將不得不放棄洛陽,回師救援,若王世充率軍追擊,和竇建德南北夾攻,關中危矣。幸好王世充的說客苦苦哀求,說洛陽危在旦夕,等不到夏王您掃平山西的那一天了。說得竇建德十分猶豫。不過如果虎牢關再遲遲不下,說不定他會改變主意。

當然不能讓他改變主意。

看來只能孤注一擲,主動尋求夏軍決戰了。

現在的任務不是用3500人守住虎牢關,而是要用3500人消滅十萬夏軍。

李世民也真敢想。

怎樣才能引誘夏軍拔營傾巢出戰呢?正在這時,唐軍情報人員送來了可靠的軍事情報:竇建德計畫趁唐軍糧草不足,到黃河北岸牧草豐美之地放馬,騎兵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進攻虎牢關。

這個情報來得太是時候了,李世民聽罷大喜,立即定下牧馬之計。

(5)「豆入牛口」

五月一日下午,李世民將戰馬千匹,盡數運到黃河北岸放牧。竇建德聞訊大喜,第二天天還沒亮就拔寨起兵,到虎牢關外的牛口佈陣,隔著一條汜水便可看見虎牢關。你想十萬大軍,何等壯觀,營寨相接,綿延二十餘裡。從虎牢關上遠遠望去,便如黃河暴漲,大江橫流,滿山遍野,一直連到天邊去了。眾將領見夏軍聲勢浩大,都不免有些害怕。唯獨李世民說道:

「賊自起山東,未嘗遇過強敵。逼城下寨,是有輕我之心。佈陣時聲音大而雜亂,顯然缺乏紀律。我按甲不出,彼勇氣自衰。時間一長,士氣消退,我軍蓄勢而發,無不克者。我與諸將打賭,不過中午,必破之矣!」眾人半信半疑。

竇建德見唐軍不出,輕敵之心更甚,於是派了三百騎兵渡河挑釁。其時戰馬還未全部運回虎牢,李世民故意與他拖延時間,只派了兩百騎兵手持長槊出戰,時進時退,不分勝負。夏軍將領王琬被搞得莫名其妙,正在疑惑,冷不防一人從右面持刀砍來,慌忙舉槍一隔。不料對方使的是虛招,刀上沒有用勁,長槍隔了個空,上半身整個亮了出來,兩馬相錯,只聽得一聲:「過來吧!」還沒看清是誰,已被人家長臂一伸,當胸抱了過去,再也掙不脫了。只見那敵將擒了自己,並不回陣,轉了一圈,卻來追自己的青驄馬。奔馳之間,右手一撈,已牽住馬韁,這才一手一個,回了唐營。

原來李世民在一旁掠陣,認出王琬騎的是隋煬帝的青驄寶馬,十分喜愛,不由得大聲讚嘆起來。尉遲敬德在一旁聽了,就要上前奪馬。李世民連忙勸道:「豈可因一戰馬而喪一勇將。」好馬不可與猛將相比,有愛才之心,但這個「喪」字,實在太不給面子。尉遲敬德哪裡聽得這樣的話,不由分說,奪馬而出。

夏軍見尉遲敬德頃刻之間,擒將虜馬,勇猛難當,正在害怕,突然迎面宇文士及率領三百騎兵衝殺過來,哪裡抵抗得住,連渡水回營也來不及,於是向東奔逃,宇文士及窮追不止。

竇建德看見宇文士及三百孤軍遠離本陣,以為有機可乘,於是馬上派出數千騎兵向東追擊,卻不知中了李世民之計。原來當時已近中午,戰馬全部運回,且飽餐了一頓鮮美的牧草,一個比一個精神。李世民遠遠望見夏軍沒有吃飯,飢渴難耐,大家都散亂的坐在地上休息,還有不少士兵出營,到河邊飲馬洗澡。暗拊竇建德治國寬厚固然不錯,但治軍過寬,紀律鬆弛,實在大錯特錯。現在軍心已疲,陣形已散,於是派宇文士及誘出他數千騎兵,陣腳更亂。

竇建德騎兵一出,李世民即刻大喝:「賊勢已懈,急擊勿遲!」唐軍雖然只有3500人,但像秦叔寶、程咬金這樣的猛將就有數十,其餘也都是身經百戰的驍騎,雖然沒有吃飯,但常跟李世民打仗,早就習慣了,也不覺得怎麼餓。於是分成八隊,一齊渡河。

偏偏此時竇建德正在召集朝臣開會,他壓根沒想過數量如此微弱的唐軍會主動出擊,只盤算著怎麼進攻,所以竟然將主帥大營設在離汜水不足五百米的地方。聽到唐軍渡水來攻,連忙命令朝臣後撤,組織騎兵前突。一時人流混雜,朝臣們慌亂後退,擋住了騎兵前進。竇建德一看不行,又命令朝臣先回大營,等騎兵通過以後再行撤退。

進退之間,唐軍已至。

一通好殺。

這三千鐵騎踏入夏營,就好像幾隻野牛闖進菜園子一般,也不管是冬瓜南瓜蘿蔔白菜,統統踩得稀爛。所謂兵敗如山倒,二十餘裡的大營,第一道防線被突破以後,後面的人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見前軍潮水一般的逃命,殺聲震天,想是敗了,也跟著轉身開跑。有些跟竇建德征戰多年的老兵,經驗豐富,還想著列陣堅守。偏偏陣中還有剛剛收降的徐元朗、孟海公的三萬多人,無心戀戰。特別是孟海公舊部,自當兵以來只打過一仗,就是竇建德平孟海公那次,以為打仗就是先逃跑後投降,一見前邊敗了,馬上奪路狂奔,擋都擋不住,敵人還沒看見,先把自家營壘沖個七零八落。這一下真是黃河決堤,一潰千里,夏軍兵馬自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夏王竇建德見勢不妙,想趁亂逃跑,但無論他如何東竄西竄,總有兩騎窮追不舍。原來他那身黃金寶甲實在太引人注目,被唐軍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二人看見,知道肯定是重要人物,想抓了領賞。想當年曹阿慲割須棄袍,何等英明果斷,漢高祖被項羽追殺,連親兒子都要推下車去減輕重量,竇建德卻連身金甲都捨不得,看來確實是平時勤儉節約慣了的。跑到汜水和黃河匯合的牛口渚,再也無路可跑,想起以前軍中流傳的歌謠「豆入牛口,勢不得久」,心理登時絕望。猶豫間,楊武威拍馬趕到,抬手就是一槊,刺在馬腿上。竇建德一個不穩,跌落下來。眼見白士讓跟著舉槊刺來,慌忙喊道:「莫殺我,我是夏王。如若相救,富貴與共。」二人聽得心花怒放,高興得幾乎要給他行禮——連忙綁了回營。

李世民收軍升帳,檢點敵囚,白士讓和楊武威搶著上帳獻功,報稱拿住了竇建德。李世民大喜,即令將其推入。竇建德立而不跪。李世民也不在意,冷笑道:「我自討伐王世充,你來湊甚熱鬧?越境前來,犯我兵鋒,今日何如?」竇建德心灰意冷,羞愧難當,哪裡還經得住這一番冷嘲熱諷,只得低頭答道:「今不自來,恐煩遠取。」聽得李世民忍不住一樂,本想好好羞辱他一番,見他如此沮喪,反倒沒了心情,揮揮手把他押了下去。八王之亂後,漢趙帝國的劉聰抓住西晉最後一個皇帝,問道:「司馬家個個貴為王侯,卻為何如此自相殘殺,失了天下?」司馬某答道:「司馬家的知道姓劉的要做天子,不敢勞您動手,所以先行了斷。」相當慘痛,與竇建德的回答有異曲同工之妙。竇建德立而不跪,是有骨氣,一問之下,卻說出這樣沒出息的話來,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這一仗,李世民以絕對劣勢的兵力獲得全勝,殺敵萬餘人,獲得俘虜五萬餘人,擒獲敵軍主帥,可謂完美。唯一麻煩的就是那五萬俘虜,唐軍兵力太少,不要說消化,連看管都困難。在古代戰爭中,降軍數目過多、難以消化時,一般都難逃被屠殺的命運。因為如果釋放,就等於給敵方保留了一支有威脅的有生力量。秦趙長平之戰,秦軍以六十萬俘獲趙軍四十萬,秦末農民戰爭,項羽以六萬俘獲秦軍三萬,都是全部坑殺。甚至到了近代,拿破崙遠征埃及時,以兩萬兵降四千卒,也是無法處理,只得全部槍殺。但這一次降卒實在太多,要想一次殺完都不可能,如果分批進行,一個不慎,就會引起暴動。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將他們就地遣散,這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後來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起兵,確實有不少人又重新聚集,繼續和唐軍作戰。但在當時,只能釋放。

處理完降卒後,李世民立即押著竇建德,回抵洛陽城下,用鞭指著囚車,仰呼城上道:「王世充!你看囚車裡面,是什麼人?便是來救你的竇建德。」王世充正在城樓,向下一瞧,果然囚車裡悶坐一人,心理頓時涼了半截,只得壯著膽子問道:「囚車內是否夏王?」竇建德道:「不必說了,我來救你,先作囚徒,你真害得我好苦呢。」說完竟然哽咽起來。王世充也不禁垂淚,還要想說點道歉的話,唐軍又牽出三輛囚車。一看,竟是與竇建德合兵一處來救自己的哥哥王子琬,還有自己派去夏營的說客長孫安世、郭士衡二人,一時愁上加愁,痛上加痛,差點立腳不住,從城牆上掉下來。

這一下再無懷疑,萬念俱灰,突然覺得功名霸業,都是虛幻,只求保住兄長、家人性命,再無他求。李世民見他不吱聲,高聲喊道:「如若不降,我便將他們一一處斬!」王世充止住眼淚,慌忙說道:「且慢!我當出降,大王肯許我免死麼?」李世民道:「准你免死!」

王世充於是開城投降。

虎牢關之役,李世民將智謀、勇猛、耐心、果斷等各種統帥才能發揮到了極至,以數千騎兵破十萬強敵,一戰而擒兩王,威震天下。

時年李世民二十四歲。

大唐秦王李世民十八歲起兵反隋,二十四歲平定天下,二十九歲登基稱帝!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