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
醫德(一)
對於一個醫生來說,重視醫德修養,尊重職業道德,忠於職守,竭誠為病人診治應該是有一個道德標準的。醫者一身繫著病人的安危,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責。探脈診舌,問起始原因病因,憂患飲食之節,起居之度,或傷於毒,應盡察細毫,切不可花言巧語地口頭應付,或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攻其一關,不顧其它,往往會導致舊病未除,新病復起的不良後果。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點和情志,比治療外感疾病要困難的多,如不察視仔細,問題問得巧妙,就得不到正確回答,有時很難把握真正病因,從而無法進行治療。
歷代名家都認為醫學是仁術,對病者要關心、體貼,做到竭誠盡智,全力救治。孫思邈主張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分親疏貴賤,把所有的病人都當做自己的至親好友看待。當醫生的應摒棄一切私心雜念,不問年齡老少、容貌美醜、聰明愚蠢、屬何民族、性格特點,都要精誠診治。
治病貴速,一髮千鈞,凡病家有請,就不顧艱險疲勞,立即出診。孫思邈對於求治的患者,總是有求必應,做到了「勿避艱險,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
元代朱震亨更是不憚路途遠近,有請必往。「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他說,「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病人熬過一刻勝於一年,痛苦不堪,我怎能圖自己的安逸呢?病家求藥,不求其償,不要報酬;其困厄無告者,不待其招,窮困病苦的人,只當奉送。
故歷代醫家擇徒授藝,都要挑選心誠意專的人。即使是名醫的子孫,也不一定都能克紹萁裘,繼承家學。
明代著名兒科醫學家萬全,共有十個兒子,沒有一個能繼承父業的。清代名醫葉天士在臨死之前,曾諄諄告誡他的兒子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書萬卷,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鉺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清史稿 葉桂傳》)這段話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醫德(二)
我出身於中醫世家,當外公行醫為人治病時,我還沒有出世。我常聽祖母和母親說,當患者治完了病時,外公經常會讓他們吃飽了飯再走。這句話我當時聽了並不以為然。現在仔細回想起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還真的不容易呢!每年都有青黃不接時,自己捨不得吃米飯,只是稀湯里加一些糊糊,還意味著這得背著我那五個正在成長且需要吃飽的兄弟姐妹,不讓來客看到那幾雙□慕的眼神……
我的老家住在浙江的一個小鎮,門口有一條在當時是主要交通運輸渠道的河,河的橋上有一盞當時唯一的航標燈。夜幕降臨後,伸手不見五指時,這盞航標燈使多少漁船安全駛過,橋上橋下的人全靠這長明燈在風雨中不滑倒。我的祖父規定家裡的用油必須在長明燈能確保的情況下,才能食用。這意味著家裡經常是用清水煮菜吃。
今天我自己繼承了家業,在國外行醫,經常也會遇到一些使自己在對醫德方面的重要性的考驗。
一天,正忙得不亦樂乎時,接到二個急診電話,二個人是同樣的急性腰扭傷。我只有一個空位子,不能兩全,只能在二者間選其一。二人中一個是經濟寬裕,無論花什麼代價今天非得來治療的患者,另一個是靠信用卡,這裡借了那裡還,下頓飯經常都沒有著落的人。
作為醫者,我不會因為貧富去選擇,男女老少,親疏美醜,在我眼裡沒有差別,一視同仁。但是現實中,那個付不起診費的是找不到別的醫生為他治療的,所以我選擇了他。
記得我祖母說:「見人有難時,一定要幫。說不定是菩薩想試試你是不是個善心人呢!」這話我從小就記在腦子裡了。
一般情況下,診所倒也太平,有時會突然有一連幾個進門後又吐又拉穢物全泄在你面前的病人。當然此時光是當醫生是不夠的,做清理的同時,要平心靜氣地安慰他,使患者不至於窘迫羞愧,那樣的話,很快患者就會好轉。
故古人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也就是說,醫生這個職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
今天我修煉了法輪大法,更明白了醫德的重要性。作為一個醫生,對得起自己的職業與上門來求醫的病人,並以修煉人的品德去影響他們、感化他們,博施濟眾。在當今大陸風行拉開肚皮要紅包的時代,需要的就是為民除疾苦,治病救人,德才具備的良醫!
- 關鍵字搜索:
-
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