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名演變歷程:從大量重名到生僻怪異

 2006-09-15 22:1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最近,兩條有關名字的新聞引起人們的興趣。


一條新聞來自東北。據對瀋陽市戶籍人口姓名統計,瀋陽市叫「劉洋」的最多,共有 4049人。此外,「偉」「丹」「麗」「靜」「淑芬」「素華」等也是成千上萬家庭給孩子起名的「常用字」。在瀋陽,張、王、李、劉四大姓中,單字一個 「偉」的就達到12828人。全市叫「淑芬」的女性則超過7000人。

另一條新聞來自西南。據報載,成都市泡桐樹小學今年秋季入學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帶有「冷僻」生字的多達1/10,例如陳×遄(讀傳)、杜×炱(讀臺)、王×芏(讀杜)、林珩(讀衡)×、林×氍(讀渠)等等。一位班主任告訴記者,不少學生的名字查《辭海》《辭源》,甚至還得請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

這兩條新聞反映的情況帶有很強的普遍性。據學者研究,雖然中國有4000多個姓,但常見的不過近百個。像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 10個國內大姓,就佔了全國人口總量的40%。目前,每年的新生兒超過2000萬,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給孩子起名偏愛單字,「同名同姓」或「重名」的現象就越來越嚴重。

本來姓名只是一個人的文字識別符號,但大量「重名」卻給戶籍管理、上學就業、儲蓄信貸、郵電通信、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帶來諸多麻煩,給日常生活帶來煩惱。

獲得過奧運會金牌的著名滑冰運動員楊揚,媒體一般稱之為大楊揚。為什麼要加上一個 「大」字?就是因為國家女子速滑隊中還有一個年齡更小的同名隊友。南方有一位叫劉心武的青年教師,業餘時間愛搞文學創作,結果小說在雜誌上發表後,著名作家劉心武站出來不讓了,斥其「欺世盜名」。

為了減少與人重名帶來的不便與煩惱,近些年有不少家長鍾情於將生僻怪異的漢字嵌入名字之中。記者一個齊姓朋友喜得貴子,兩口子用了一個多月翻字典給孩子起名,最後選中了一個「傂」(讀斯)字,還賣弄地告訴別人,「傂」是「福」的意思。但上戶口時民警卻犯了難,因為計算機打不出這個「傂」字,建議他們改名,弄得兩人很是掃興。

選常用字,重名太多;選冷僻字,一般人又不認識。看起來,給孩子起一個好名字還真是傷腦筋的事情。

學者研究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老百姓的名字變化有3個階段:從建國初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的近30年時間內,含有政治意義的字眼入名比較時興,而且當時多選兩個通俗常用的字,比如「建國」、「援朝」、「躍進」、「衛東」就是那段時期的產物;改革開放之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傳統思想影響較小,帶有政治意義的名詞多被拋棄,為子女起名字時單字增多、疊字增多,比如「丹」、 「瑩」、「磊」、「娜娜」、「佳佳」等等;而在網路興起的最近十年,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個性化的名字,名字起得更加五花八門。不但「翀」(讀沖)、「珝」 (讀許)等冷僻字頻頻出現,而且「斯坦」、「麗絲」等類似西方人的名字也多起來。

更有甚者,北京市一個市民找到公安機關,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並說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取得有特色,讓別人一聽就忘不了,自己聽著也舒坦。但警方表示,這種把符號取到名字裡面的做法實在不妥,他們難以批准。

名字是人的終生識別符號,所以中國人對起名一直非常重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世間唯名實不可欺。」近代啟蒙思想家、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躅。」

社會在發展,年輕的一代對自己的名字、對子女的名字越來越彰顯個性。來自公安機關的消息稱,近3年來,他們收集到的涉及人名、地址的生僻字竟多達3萬多個,其中電腦字型檔裡沒有的多達4600個。北京目前有4萬多人因為生僻字原因無法領取第二代身份證。在這種情況下,公安部準備起草制訂《姓名管理條例》,用以規範公民起名字。

語言研究學者、「漢語人名規範」課題組組長厲兵認為,此舉很有必要。他說,用冷僻字減少重名的效用不可否認,但有一利必有一弊,而且可能弊大於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