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粥公粥婆的傳說

 2006-08-21 03: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清康熙16年,康熙皇帝為體察民情,第五次離京微服私訪。

是年秋天,皇上攜隨從來到廣州,路染風寒,久治不癒。廣東封疆大使察哈爾下文通告嶺南各路名醫為皇上療疾,未果。後聞知梅州鄉間有一對年逾八旬的阿公阿婆擅長熬粥,其所熬之粥乃據家傳密笈配製,除了滋潤可口,還能養生健體、消病祛疾。於是察哈爾派專人把這對阿公阿婆接到巡督府,並按阿公阿婆的要求架起了柴鍋土灶,精選嶺南特有烏梅為主料,配以其它輔料及若干味中藥,經過若乾時辰的文火慢熬,一鍋飄著藥香的養生粥熬製完成。皇帝小啜一口,頓感氣順,三碗下肚,血脈開張,印堂發亮。沒 出三日,康熙皇帝便精神氣爽,徹底痊癒。這對年邁的阿公阿婆一時名聲大振,遠近聞名。後來,梅州的這種養生粥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被冠之以「粥公粥婆」的美譽。

至民國初年,隨著廣州、潮汕、梅州客家人赴南洋淘金熱的興起,深得真傳的阿公阿婆之子一同前往,在馬來西亞以「粥公粥婆」養生粥坊為生,他通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的代代積累,「粥公粥婆」無論是從營養、色澤還是口感上,都不斷提升,並被不同膚色的人們所鍾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