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當泄露的化學品沿著松花江流入俄羅斯境內時,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曾一度引起了鄰國的恐慌。美國加州的研究學者近日發現,洛杉磯上空的污染物有25%是從中國飄過來的。這樣,中國的環保鬥爭又升級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引起國際關注的,不再僅僅是中國的貿易不平衡問題,還有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污染出口國這一事實。
鑒於問題異常嚴重,中國領導人誓言將採取應對措施。中國中央政府計畫在2006-2010 年期間在環保方面投資1.3萬億人民幣(1,620億美元)。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是新一輪的污染治理行動總負責人。周生賢鄭重承諾將為中國再現碧水藍天的美好景象。不過,他的誓言,且不說繁多的環保法規,仍未取得任何效果。批評家認為,國家環保總局不過是個「紙老虎」;而環保人士也只能無可奈何地嘆氣。
國家環保總局本月初啟動組建11個地方派出執法監督機構。它們受環保總局領導,對環保總局負責,不受地方政府牽制。這似乎表明,環保工作不再向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地方官員低頭。多年以來,中央考核地方官員的主要標準就是看當地的GDP;因而,地方官為了仕途順利,雙眼緊盯著這一指標,完全忽視環境保護工作。
正是這種心理作祟,導致了去年吉林的石化工廠爆炸演變成震驚世界的河流污染事件。一個位於松花江畔的石化企業11月13日發生爆炸後,地方官員一心只想掩蓋事實,糊弄輿論。當約有100噸的苯等化學物流入松花江後,官員們又急急忙忙關閉了下游居民的供水設備。
吉林的地方官員起初否認,爆炸造成任何污染;而在長約85公里的污染帶流經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流向中俄兩國的界河黑龍江(俄稱阿穆爾河)時,當局卻謊稱因要搶修管道而被迫切斷了380萬市民的供水。與此同時,俄羅斯政府和人民對即將到來的污染毫無知曉。
多虧了一些正直的當地記者,吉林污染事件的真相才得以大白於天下。11月26日,中國外長李肇星約見俄羅斯駐華大使,向俄方就松花江污染問題表示正式道歉。這一突發事件,不僅暴露了中國令人堪憂的環保記錄,更讓人對中國官場的腐敗窺豹一斑。一旦發生環境事故,地方官員們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將損失降至最小,而是如何欺上瞞下,保住自己的飯碗。
吉林污染事故後,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辭職,周生賢接任。從那時起,環保總局在國民生活中開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吉林污染事故,不僅提高了公眾的環保意識,也給中央領導人敲響了警鐘,使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事實上,中國任何地方都隨手可能再次上演吉林發生的環保災難,其後果可能更加可怕。
在吉林事故之前,中央政府從未對沿江(河)的化工企業進行過統計。今年1月,在進行拉網式的排查後,國家環保總局發現全國目前擁有規模以上化工企業大概有21000多家,其中沿長江、黃河分布的就佔50%以上。長江流域養活著近4億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另有1億人生活在黃河流域。
周生賢說:「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任何一次重大化學品泄露事故,其後果均不堪設想。」他進而表示,經過了27年「不計後果」的經濟發展之後,中國如今將有必要提高環保意識。國家環保總局估計,自吉林泄露事故後,中國平均每兩天就會發生一起環境事故。
周生賢決意扭轉這種局面。他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由環保措施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這些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改革官員考核標準,打碎他們對GDP的盲目崇拜。他解釋道:「我們將把官員的環保工作納入考核之中。那些不重視環保,漠視環保法規的,將不得不付出代價。」
言辭的確犀利,但它能幫助中國的河流變得清澈,灰濛濛的天空再現藍色嗎?
據瞭解,中國70%以上的河流湖泊已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在松花江污染事故不久,中國先後又發生了多起河流污染事故:12月15日,廣東北江發生鎘污染事件;12月24日,湖南資水(冷水江市)發生化工污染;今年初,湖南湘江發生鎘污染事件。這些污染事件令人泄氣。
國家環保總局本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同樣令民眾對這場抗污染鬥爭信心受挫。這份報告證實,中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的罪魁禍首)排放國,而中國已「蟬聯」該頭銜10多年。報告稱,中國的環境問題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惡化。全國去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高達2,550萬噸,比2000年增加了27%,造成627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照此趨勢,真不知中國該如何實現總理溫家寶所承諾的「在2010年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
二氧化硫排放增長,主要是因為火力發電長連軸運轉,竭力維持中國長達20年的超過9%的經濟增幅。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將如此。
國家環保總局預測,環境污染每年給中國造成2,000億美元的損失,佔GDP的10%。世界銀行(World Bank)稱,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獨佔16個;而且環境污染導致每年40萬人提早死亡。隨著中國私家車保有量劇增,專家們認為中國將在下一個10年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頭號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國。科學家稱,溫室效應氣體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凶。
故而,擺在國家環保總局案頭的工作有很多。在中國開展環保工作,是否真的不可能?讓地方官員對環境問題負責,已為環保事業開了個好頭。廣東省與香港8月2日達成的《珠三角火力發電廠排污交易試驗計畫》,也表明前景一片光明。
根據該方案,兩地的火電站將購買或被授予一定的排污額度。若企業排污指標仍有所剩餘,則可出售給其它企業。既然該方案鼓勵企業降低污染物排放,那麼排污權就會越來越少,且更加昂貴,污染排放量大的企業則需付出更多的代價。美中不足的是,這個計畫缺乏強制性,而且香港電力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理論上再行得通,實際操作卻很難收到效果。
廣東省和香港的這個例子,說明瞭:儘管媒體一致看好,在扎根多年的從頭到尾的集權管理傳統面前,實施一套有效的環保戰略並非易事。
國家環保總局組建11個地方派出執法監督機構,則顯示出了地方經濟利益與中央環保目標的矛盾。儘管國家環保總局早已同六大電力企業(它們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佔全國的60%)和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七個省份達成了排放控制協議,去年的排放量依然再創新高: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高達2,550萬噸,比2000年增加了27%。
要使中國的環保事業真正有所成就,一系列能帶來積極影響的配套措施必不可少。比如,解放媒體,讓它們自由報導正發生在周圍的環境問題。再譬如,讓居民拿起法律武器保護他們的財產權,並確保政府切實貫徹「依法治國」的理念。
即便有了這些,綠水藍天短期內也很難重現中國。可見,中國的環保之路在「柳暗花明」之前,經過「山重水復」在所難免。看來,遠在加州的人們還不得不繼續擔心下去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