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網友貼在網路上的真實經歷:
那天看到一個乞丐,在烈日暴晒下的水泥地板寫下了長長的一串四字乞詩,有「河南死爹,河北喪娘,身染重疾,慘絕人寰」的淒慘身世。他雙腿萎縮在長衣下,依靠一塊油膩斑斑的木板移動,分明是個雙腿殘疾的可憐兒,忍不住投下了一張10元。誰知晚上路過一條狹長的死胡同時,又碰到他,不由自主地跟上前去想關心一下這位老兄的生活狀況,誰知他居然好端端地從木板上站了起來。原來根本不是什麼殘廢!緊跟著這位老兄從容不迫換上另一套衣服,神采奕奕的樣子與原來判若兩人。照這樣看,他應該也不會有爹死在河南,媽死在河北了。他已完全不認得我了,見到我擋在胡同口目瞪口呆,一把推開我:「小子,看什麼看,好狗不擋道!」竟揚長而去了。
乞丐職業化
如今中國城市中行乞的人到處可見。
武漢大學的周運清教授將中國的乞丐分為五類:1.挾技之丐,他們唱歌、舞蛇或玩雜耍等,靠賣藝行乞;2.殘疾之丐,如斷肢、毀容者等,靠博得行人憐憫得到施舍; 3.行乞之丐,在繁華商業區,向路過的行人、商店等討錢;4.詭托之丐,詭言與親人走散,身無分文,或假稱父母有病,無錢上學,從而騙取錢財;5.強索之丐,乞錢不給,或口出髒話,或攔住不讓走,這多是一些商場附近和天橋上的兒童乞丐。
周教授的觀點是:本來意義上的乞丐是因為家境悲慘,無法生活,為了生存而沿街乞討,這是迫於無奈。但是現在的街頭乞丐絕大多數不是為了生命和生活,而是在利益驅動下的職業化乞討,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乞丐了,而是以乞討為職業。
應該禁乞嗎?
有人對北京、廣州兩地繁華路段的206名行人調查對乞討者的態度,其中,19%的人選擇「同情」,31%的人表示「厭惡」,15%的人自認「沒感覺」,35%人感覺「說不好」。可見,頻繁出現的惡性乞討事件已經影響了公眾對流浪乞討人群的態度。在拒絕施舍的人看來,施舍是對以乞討為職業者的欺騙行為的一種鼓勵,會助長這種不良風氣,久而久之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目前,中國的不少城市出臺了禁討令,禁止乞丐在一些商業區和城市的「門面與窗口」處出現,然而事實上卻是,往往在禁討令頒布後不久,行乞的人驟然減少,一兩個月之後,又逐漸多起來,如此週而復始。再說,這樣卻把真正需要救助的人也一同歸入禁止之列,是否也不太合理呢?
被踐踏的同情心
與中國政府擔心的「影響城市市容」相比,中國的乞丐現象帶來的更惡劣的影響可能是讓一部分施舍者感到自己的「同情心」被別人欺騙和利用了,從而不再伸手救援。
也有在得知被「騙乞」後依然行善的人們,比如一位友人,她見到所有的乞丐都給錢,理由是「不想錯過一個真乞丐」。只是像她這樣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當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