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杜臺卿《玉燭寶典》說:「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說:這一天是新年的開端,新季節的開端,新月份的開端。
正月初一:古稱履端、元旦。拜西來幽靈為祖的中共奪取政權後,為了讓人們忘卻民族傳統和文化,把夏歷的元旦改成了所謂的「春節」。也就是說,其實中國古代是沒有「春節」這一說法的,這是中共強加給中原文化的變異成份。
說到公曆和夏歷的區別,公曆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週所需要的時間365.24219天(即一個太陽年)為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公曆符合太陽運行的情況,但是它存在一個大缺點──與月亮的變化無關。公曆中每個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圓之日。
中國傳統曆法,即現代人所謂的「陰曆」,據說發明於夏代,所以稱"夏歷"。夏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歷,因為它的制訂是兼顧太陽和太陰──月亮的運行情況。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追求陰陽調和,夏歷的制訂就必然地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情況。它以月亮圓缺一次的週期為一個月,並把其中的朔日規定為初一,這樣每到望日(即十五)這一天,就一定是月圓之日。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十兩個月,為354或355天。這樣就比太陽年大約少了11天,所以每十一年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實際上就有十三個月,為383天或384天。通過平年與閏年的搭配,這樣就最終與太陽年保持一致。
夏歷內部還專門設計了「二十四節氣」,與太陽年完全保持一致,這一點只需要看一看其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可以理解,這幾個節氣分別是太陽直射線位於赤道、北迴歸線、赤道和南迴歸線的時刻。由於同時考慮太陽與月亮各自的運行情況,所以夏歷的新年在單純依據太陽的公曆上的日期就不能固定。由此可知,正月初一的日期在公曆上的不固定,並不是由於中國傳統曆法不科學,而是由於中國人祖先的哲學觀念與西方人不同。中國哲學強調和諧,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們的曆法對太陽與月亮並重。
有專家評論說,現在某些人不顧夏歷所體現的深厚內涵,企圖取消夏歷,以西曆元旦代替夏歷元旦。殊不知這麼一來,不但傳統的元旦(也就是大年初一)被取消,元宵節、中秋節等等與月亮有關的團圓節也都會被取消,因為我們總不能在公曆的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這些月相不定的日子去「團圓」啊!
在傳統文化中,正月初一這一天,炎黃子孫家家戶戶大都是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黎明即起,整肅衣冠,點香燭放爆竹,開大門,投齋果茶酒於庭,拜天、地、祖先,稱「新年開門大吉」;然後晚輩向長輩作揖拜年,長輩賞給幼小晚輩紅桔、花生、糖果等等。
大年初一,很多地方有早餐素食的習慣,主食米飯,用除夕夜備好的米飯(除夕夜按次年月數量米,閏年13升,平年12升),稱為吃「年飯」,取吉利之意,謂之「年年有餘」。開膳時頭一碗敬奉長輩吃,長輩夾菜給晚輩,寓意尊老愛幼、家庭和睦,新年吉利、富足。
初一至初三,三天早晚放鞭炮,小孩穿上新衣服,跟隨長輩出門(又叫「出行」)訪親拜友。親友賞給小孩熟紅蛋(2或4顆)或花生、糖果類。
- 關鍵字搜索:
- 新年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