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宮廷都把吃飯搞得大張旗鼓,有眾多複雜的講究。在推崇「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全國的百姓都有飯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礎的往往就是最重要的,帝王們當然不能不講究飲食。
中國皇帝吃什麼
在中國,清代帝、後的飲食可稱得上「中國宮廷之最」。清代宮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數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清代內務府的檔按-2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單,這些清單的內容非常詳細,皇帝今天在哪裡用膳,吃了哪些菜品,每道菜品用什麼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記載得非常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餚,4種主食,兩種粥(或湯)。菜餚以雞、鴨、魚、鵝、豬肉和時令蔬菜為主,以山珍海鮮、奇瓜異果等為輔。皇帝吃的米是專門培育的黃、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進貢的上等「貢米」。同時,各地方的行政首腦每年還要按規定的數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豬、野鴨、虎骨、鵝、臘豬、鹹魚、鱘鰉魚、鱸魚、欒色魚、乳酒、乳油、燕窩、魚翅、海參等,蒙古王公還要進獻黃羊。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在清代宮廷飲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慈禧太后的飲食。根據記載,慈禧太后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食瓜果、茶。在菜品中,豬肉類約有10 種,雞肉、鴨肉、羊肉各有數種,烤、蒸、炒等烹調方法俱全,御廚們還要絞盡腦汁,將菜品擺放成龍、鳳、蝴蝶、花卉等各種吉祥的圖按-2,或拼成「福」、 「壽」、「萬年」、「如意」等字樣。慈禧的御廚中不乏「名廚、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長「抓炒」,被稱為「四大抓」----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
中國皇帝「吃不飽」
從北齊開始,光祿寺成為專門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這種設置延至清代。隋唐還開闢了第二個御膳機構----殿中省尚食局。光祿寺主要負責祭祀用的食品、宮廷宴會的食品和在京官員的膳食,擁有職員數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則負責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腦為奉御,確保供應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飲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須遵循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將要進膳的時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間,禁衛森嚴,不許閒人過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撥食!」隨即出現10餘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著用黃色的繡龍布罩著的食盒,左手拿一條紅羅繡的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來後,先要用銀製品測試飯菜是否有毒,然後還要由專人「嘗膳」,確定沒有問題後,皇帝才能吃。
現在大家都是一日三餐,而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有特殊說明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個幾按-2,以備賞賜。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賜給他人。
按理說,享用這麼豐盛的膳食是種享受,可皇帝吃得並不盡興。比如,清代的宮廷裡有這樣一條規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現出自己「喜歡吃什麼」;即使對於非常喜歡的菜,也要嚴格遵守「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
根據《周禮》的規定,帝王在進膳時要有音樂陪伴。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皇帝的日常進食密切聯繫,卻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比如,皇帝要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比如:皇后、妃嬪、皇子女或寵臣)和他一同進餐。
朝鮮皇帝:飯與藥一起吃
和中國類似,朝鮮皇帝用餐也有頗多講究。
根據規定,只有君主的御膳每餐可以達到或超過12道菜品,貴族每餐只能享用7至9道菜品,而老百姓的餐桌上只能有3至5道菜。
朝鮮王朝的宮廷料理是韓國傳統飲食的精華,代表了傳統飲食的最高水平,因為各地都把最優質的食材獻給君主,再由最優秀的廚師將這些食材精製成菜品。
朝鮮的宮廷料理首先體現了「誠意」。廚師們會把食品的原材料切成細絲,粗細長寬一致,整齊地擺放,可見其用心。
如果說,中國皇帝的膳食講究的是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奢華氣派,朝鮮的宮廷料理追求的則是食品原料本身的滋味,注重保健、營養均衡。宮廷料理中有一道菜叫五色炙肉串,食料有牛肉、干香菇、桔梗等,飯與藥一起吃,也是朝鮮宮廷料理的一大特色。
朝鮮皇帝用餐前也有專人「嘗膳」。在電視劇《大長今》裡提到了這個細節:皇帝吃飯前,有個「氣味尚宮」用銀筷子把每道菜都嘗一下。這個「氣味尚宮」便是負責檢驗食物是否有毒的官職。
在戰亂的年代,朝鮮宮廷飲食的精華逐漸流失,幸好有一個名叫黃慧性的女性,努力尋找當年的宮廷廚師,並寫出《朝鮮王朝宮中飲食》一書,才為現代人保留下朝鮮宮廷料理的精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