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強:網際網路催化對中國公眾事務的爭論

中共的鄧小平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不爭論」之說,他最早是針對中共黨內關於現行政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說的,因為鄧從70年代末期以來推動的經濟改革政治路線,本質上是從公有制的共產黨要在中國領導並完成一個從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雖然這個方針基本上得到了黨內的支持,但在理論上卻根本動搖了共產黨統治的合法性. 為了減少黨內反對派的阻力,更為了減少共產黨權力基礎的質疑,老鄧定下了這個「不爭論」的政策,暫時地避開了理論上如何解釋政黨的理論基礎180度轉彎的問題。

不過在1989年六四屠殺以後,不爭論則不只是指黨內的意識形態,而更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政策,誰都不允許挑戰中共執政者的說法,再加上什麼「發展是個硬道理」,什麼「穩定壓倒一切」,這些都說明,這種對整個社會發展方向辯論的壓制,決不是中共黨內政治的權宜之計,而是對整個中國社會思想自由和文化建設空間的扼殺。

這種不爭論政策成為中共思想專政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後果之一,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雖然有著經濟的市場化,但是公民的社會卻無法健康成長。

而網際網路的出現,給中國知識界思想上的爭論,公共空間的形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除了新聞網站,BBS這樣網上論壇,還有個人博客以外,在中國的網路空間出現了大量的網上的思想論壇,最早的像由南京大學教師李永剛辦的「思想的境界」,以及「中國評論網」,「法律思想網」,等等,還有民間色彩更加鮮明的,像 「不寐之夜」,「關天茶舍」等等,這些思想論壇的內容也極其廣泛,有法律,管理,經濟,傳播,婦女研究,甚至國際關係和外交,都有涉及。

雖然開始這些大多數是學術的討論,但不是純學術,而是越來越有與現實有關的話題,也逐漸地開始討論國家,政治,社會以及未來的走向。通過這些影響廣泛的思想論壇,中國的知識界至少可以部分地打破不爭論的現實,為中國社會一個公共空間的形成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網路不僅是爭論的催化劑,讓公民在一切事情上有著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權利,而且透過這樣大眾化的平臺,非官方的言論還可以直接讓中共的高層接觸到。這些對於中國未來的走向,應當說都是健康的影響

(自由亞洲電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