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吃一驚: 是他們厚葬了李大釗

 2005-06-21 15: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李大釗犧牲後,身後蕭條,當時《晨報》報導說:李死後,「李妻聞耗,悲痛號泣,氣絕復甦者數次,病乃愈益加劇,以致臥床不起。小兒女繞榻環立,其孤苦伶仃之慘狀,見者莫不淚下。李之樂亭原籍,家業毫無。生前唯知努力學問,不事生產,平素又極儉樸,故境狀蕭條」云云,於是當時的急務是死者的安葬,幸有北大同事的梁漱溟、蔣夢麟等和友人章士釗、吳弱男夫婦等出手相援,大家集資置辦了棺木,才將烈士遺體裝殮入棺,由下斜街長椿寺移厝至妙光閣浙寺內停放。

  是哪些人安葬了李大釗,在過去人們常迴避不談,因為這些人不屬於「革命陣營」。其實,即使是後來革命處於「低潮」時,仍有許多並非「革命同志」--烈士生前的同事或友人--參與了對烈士的營葬。

  記得「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我從北京的首都博物館的一次展覽上看到一張清單,那是李大釗犧牲六年之後為其營葬的捐款名單,讀之不禁大吃一驚:當時李大釗遺孀趙紉蘭攜子女從故鄉返回北平,她的心病是丈夫尚未入土,靠自己又無法了卻這個心願,於是只好求見烈士生前友好也是北大同人的胡適、蔣夢麟、瀋尹默、周作人等,哀求彼請求北大代為辦理安葬事宜,時任校長的蔣夢麟慨然允諾。

  當時的葬禮分為三種:國葬、公葬和民葬,國民黨統治的時代對李大釗的葬事當然談不到給予「國葬」,民葬,李家又無力承擔,只得公葬(又分為厚葬和貧葬兩種)。

  北大同事感李大釗之事跡,相與發起厚葬,這發起者的13人中,有蔣夢麟、胡適、瀋尹默、周作人、傅斯年、劉半農、錢玄同、馬裕藻、馬衡、瀋兼士、何基鴻、王烈、樊際昌等,每人捐20元,後梁漱溟等各捐50元、馬敘倫等各捐20元、李四光等各捐10元,外地故友聞訊捐助者,上海如魯迅,捐了50元,國民黨一些派系的要人也出錢捐助,如汪精衛一人就捐了1000元,陳公博300元,戴季陶100元,他們或與烈士生前系「同志」(陳公博曾是中共「一大」的代表、戴季陶則曾參與了中共的創建),或曾是「盟友」(汪精衛則是國共合作時的國民黨「左派」領袖),這些善款都由北大會計科代收。如果用我們久已被灌輸成習慣思維的歷史觀,這就是很難認同的歷史的事實了。

  李大釗後來安葬在北京的萬安公墓,那是蔣夢麟校長出面購置的墓地(並為烈士的夫人預購了穴地),墓碑則是劉半農撰寫的。

  1933年4月22日公祭舉行時,參加者中還有教育部長的李書華、農礦部長的易培基、國民黨中央監委的黃少谷(都曾與李大釗於「三一八」後遭北洋軍閥通緝)等,以及烈士生前的北大同事胡適、周作人、馬裕藻等。
  
(文中「守常」即李大釗。--編者注) 


(文匯讀書週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