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生活在一個新國度裡,首先要「從我做起」,問法、知法和守法,瞭解當地習俗、風土民情、文化背景及行為規範,尊重當地傳統、生活習慣和「遊戲規則」,投入當地人的生活圈子,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接受,才能站穩腳跟,無往不利。
可是,有些華人移民北美後,將在母國一些「不正之風」,也一起帶到了北美,罔顧當地居民感受,我行我素,對於彼邦生活及社會,既不投入也不付出,坐享其成,美其名曰「大挖資本主義牆腳」。所作所為,為華人整體形象帶來負面觀感。
如果一個華人的某些做法令人反感,在美國人或加拿大人眼中,他們不管這名華人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還是香港,總之就是Chinese。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每個人都有公德心和起碼的社會責任心,大家齊心合力建設美麗新家園,相信明天會更好。
*華人眾生相影響形象
場景之一:一個在美國出生的ABC,跟母親走在紐約華埠街頭,邊捏鼻子邊問:「為什麼只要是中國人的地方,都又臭又髒?」
場景之二:多倫多一間白人超市,一個華人女性在蔬果部挑選水果,把原本堆放得整整齊齊的櫻桃翻得亂七八糟,拿在手上捏來捏去,反覆挑選比較一顆顆已很圓潤飽滿的櫻桃。旁邊的白人顧客目睹這一幕,氣憤地說:「怎麼中國人買水果,好像是在挑選珠寶鑽石?」
場景之三:一名華人女乘客在多倫多的公共巴士上,自己佔著一個座位,旁邊的座位則放著大包小包的蔬果食物。後面上來的客人越來越多,她不但絲毫沒有將購物袋挪開的意思,還從袋中取出一個柳橙邊剝皮邊往嘴裡送,然後將橙皮扔在車廂,完全無視車上乘客都在向她行注目禮,有的甚至一臉不屑。最後巴士司機拿過來一個垃圾桶,當眾要求她把扔在地上的水果皮撿起來放在垃圾桶內。
場景之四:紐約超市,華人顧客在挑選盒裝雞蛋,把稍嫌小的雞蛋挑出來,再把其它盒內大一點的輪番調換,直到全部滿意才罷手。
場景之五:2004年休斯敦全僑健康日活動,吸引成千華人到場,享受一年一度的社區醫藥保健免費檢查服務。活動剛開始,許多人一窩蜂擁到一些藥廠設的攤位前,伸手索取樣品和贈品,有的人甚至等不及工作人員打開頭痛或風濕藥品的盒子,就從對方手上整盒「搶」了過去。還有不少人提著藥廠贈送的資料袋,到各個攤位「搜刮」樣品,包括便條紙、原子筆、健康飲料及貼紙等,統統「一網打盡」。
場景之六:在紐約皇后區一間漢堡王快餐店,一名華人婦女以為周圍無人注意,迅速把店中任意取用的餐紙和袋裝西紅柿醬全部搜刮一空,放入隨身攜帶的手袋內。
場景之七:在舊金山一家麥當勞快餐店,一個四口之家,叫了四個漢堡,但只叫了一杯飲料,然後在眾目睽睽之下,全家輪流用那唯一的紙杯不斷自助加添汽水。
場景之八:住在紐約皇后區新鮮草原的藥劑師高傑夫,訂了一份當天送報上門的世界日報,但只要他稍晚一點出門取報,報紙就會不翼而飛。另外一些世界日報訂戶都有類似遭遇,他們研判,其它族裔的鄰居看不懂中文,自己的華人同胞嫌疑最大。
*超市吐苦水滿滿一籮筐
大紐約地區華人超級市場林立,以水果蔬菜新鮮、海鮮生猛、南北海味雜貨齊全著稱,但每間超市的負責人提到華人顧客的整體素質和公德心,幾乎都有吐不完的苦水及說不完的故事。
紐約大中華超級市場負責人張利慧指出,在同行激烈競爭下,華人超市生意利潤本來就很微薄,但有些華人顧客的做法「著實很過分」。他舉例,華人超市出售的新鮮蔬菜一般提供客人任意挑選,但有的客人在揀蔬菜時,就拿「上海小白菜」來說,居然剝掉外層的好菜葉,光要裡面的菜心。已經被人「動過手腳」的蔬菜,別的客人當然不會買,造成商家不必要的損失。
再如一打盒裝雞蛋,難免略有大小之分。超市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有的客人喜歡「以小換大」,將一盒盒的雞蛋全部打開比對,將稍大一點的放到自己要購買的這盒雞蛋內。有時超市促銷,一元錢可買兩盒一打裝的雞蛋,對商家來說根本就是蝕本生意,仍有客人將雞蛋換來換去。如果盒中雞蛋有破爛的,換一個完好的無可厚非,但如果全部換成大的,小的誰來買?正如十隻手指也有長短。
最令商家苦惱的是,有些諸如木瓜、桃子、西紅柿(西紅柿)之類的水果,特別經不起拿捏,偏偏有些客人最喜歡「柿子挑軟的捏」,一個熟透了的水果拿在手上又按又捏的,後果可想而知。張利慧就發現有些木瓜留下客人一道深深的指甲掐痕。
大中華超市目前已將連鎖店開到外州一些地區。張利慧說,外州的華人顧客相對來說「素質較高」,可能與當地較多留學生和專業人士有關。目前大中華連鎖超市以新移民較多的法拉盛的顧客「最沒公德心」,例子不勝枚舉。
如有人在海鮮部要了售價不菲的新鮮膏蟹後,可能臨時改變主意不買了,便偷偷棄置在冷凍櫃內。也有人挑了游水海鮮,已由超市員工幫忙殺魚後清理內臟,卻被偷偷棄置在某一角落。也有人喜歡自己動手挑選海鮮,為免弄污手,撕下超市的塑料袋作手套,挑完後卻隨手亂丟在地上製造人為垃圾。
超市的購物推車,經常被一些客人推走後隨意棄置,每天都有推車遺失,後來業者被迫在出口處設置固定物才減輕損失。張利慧說,顧客來光顧,超市為客人提供方便理所當然,但客人用完後卻造成業者損失,最離譜的是有的顧客竟然把車子推回自己家裡。
令張利慧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幕,是有個華人女顧客挑選幾毛錢一磅的的四季豆,將每一根四季豆都去頭摘尾,光要中間的那一段。如此這般挑了差不多一小時,看得超市員工幾乎氣炸了肺。
張利慧說,做生意的人,視顧客是上帝和米飯班主,和氣生財,除非萬不得已不敢得罪。他一直教育員工,無論客人多麼不對,都要盡量忍讓,千萬不要跟顧客吵架。但那次員工很激動跟他說:「老闆,我實在看不過眼了,我寧願被你『炒魷魚』都要吵架了。」
張利慧的做法是沒有公開指責顧客,只是很客氣地跟她說:「對不起,這樣我沒法做生意,妳將四季豆放回去吧,我不賣給妳了。」
*缺乏公德心處處可見
多倫多華人女作家馮湘湘說,多倫多華埠以髒亂見稱,到處是「五顏六色」的污水,周圍亂扔垃圾。她曾在白人超市看到一幕「華人眾生相」:超市員工還來不及將手中新開箱的水果倒在攤位上,一群華人顧客立刻「沖」上去爭相恐後在那小夥子懷中搶起來,害得他面紅耳赤大叫:「Sorry,別搶,別搶啊!」
她指出,曾有加拿大白人向訪問他們的華文報章記者表達不滿:「怎麼華人買水果好像選購珠寶鑽石一樣?」至於將貨品標價高的貼紙「偷天換日」改換為標價低的價錢,更是司空見慣。
馮湘湘經常在公共場合看到華人大聲喧嘩,三個女人一個墟。有的華人女性喜歡張三長、李四短的,或者華人老太太口沫橫飛跟同伴數落媳婦的不是。在搭地鐵時,她也聽到華人女同胞破口大罵婆婆「老不死」。她認為,這種涉及個人隱私的「家務事」,不應在公共場合談論。
她說,加拿大人在公眾場合說話都較小聲,儘可能以不影響他人為原則。華人卻不管任何場合,什麼臺山話、福州話、閩南話、廣東話、客家話、上海話等各種方言全部出籠,而且聲浪頗大,令人側目。
她說,由於加拿大對單親家庭非常照顧,個別華人家庭為了騙取社會福利,故意假離婚,由太太帶著孩子以單親媽媽身份騙取政府福利金,實際上夫婦倆仍在一起生活。不但不以為恥,還沾沾自喜跟人吹噓「不領白不領」。
一些加拿大人曾指責有的華人打著投資移民的幌子移民,隨即「拋妻棄子」返回原居地,留下妻小在加國享受免費教育,開名車、住豪宅,自成一族,不願融入主流社會。
前多倫多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姚船表示,有些華人以自我為中心,貪小便宜,吃自助餐時帶著塑料袋有備而去,吃完後還要偷偷將食物「打包」夾帶回家。
北美各地華埠市容,大多以「髒亂臭」出名,究其原因,許多都是人為因素造成。姚船說,多倫多「唐人街」商店後巷最常見的是商家亂丟垃圾,夏天發出陣陣難聞的狊味,路人只能掩鼻而過。
他指出,有的華人搭乘公共巴士沒有養成良好的排隊習慣,一有機會就想鑽空子插隊。有的在車上遇到熟人,立刻有他鄉遇知故之感,完全忘記自己置身公共場所,即使一人在車頭,一人在車尾,遠遠隔著那麼多乘客,互相大聲招呼。或在車上講手機大呼小叫,似乎當車上其它乘客不存在。
有次姚船參加一個新產品展銷會,看到有個華人家庭一家四口總動員,將展銷會上參展單位贈送的小禮物裝入塑料袋中一掃而光。參展單位一個白人工作人員看不過眼,上前干涉。那華人還理直氣壯反駁對方,參展單位沒有明文規定可以拿多少份贈品。姚船為自己的同胞覺得臉紅。
有時超市為了招徠生意,特價限量購買某些熱門貨品。姚船看到一個華人老太太,為了貪圖多購幾份特價品,著小孫子在超市門口看守,一趟趟入內購買。由於目標太明顯,路人紛紛搖頭。
一間華人超市新張,生意興隆,超市提供的停車場不敷應用,華人顧客把車子停到附近居民住宅門前甚至堵塞人家的車道,引發居民怨聲載道,紛紛投訴,造成商家與附近居民關係緊張。
姚船強調,雖然加拿大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但不能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而忽略別人的觀感。他說,多倫多人常開玩笑,如果要知道這條街是否有華人居民,只要看看大門外是否有垃圾堆放就一目瞭然。多倫多衛生條例規定垃圾要在前一天晚上7時後才能從家中拿出來,但不少華人都沒有遵守,只圖自己方便,很早就將垃圾拿出街,沙發床墊等大件物品的棄置也是不守規矩。
姚船希望華人移民從小處著手,從我做起,抵制不良風氣,遇事先反省自己有什麼不對,不要動不動就指責別人歧視。
*慶北京申奧勝出主流不滿
政論家蘇賡哲自香港移民多倫多後,開了一間「懷鄉書房」,在書店可以見微知著,映照華人顧客的公德心。他說有的華人女性帶著小孩到書店看書,沒有管束小孩的習慣。任由小孩在店中穿梭,一不小心就把店中附設出售的工藝品碰翻打碎。
已經宣誓入籍成為加拿大公民的蘇賡哲,比較注意身份認同問題。2001年7月13日,北京以較大優勢擊敗多倫多,奪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加拿大人普遍覺得失望沮喪。當天在多倫多,一些以中國大陸移民為主體的華人社團,在位於市中心的唐人街,開著車敲鑼打鼓,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慶祝活動,導致許多加拿大人的不滿。
加拿大最有影響力的廣播電視新聞網CBC,當晚陸續接到不計其數的電話,群情激憤。有人在電話中說:「這些中國人是在慶祝多倫多輸了,也等於是在慶祝加拿大的失敗,但他們許多人卻入了加拿大國籍。」也有人說:「他們來到我們的國家,我們為他們提供世界上最好的福利、教育和醫療保健。但當我們失敗的時候,他們卻上街慶祝。」
面對主流社會這些不滿的聲音,遊行組織者堅持認為華人移民遊行慶祝北京獲勝,沒有什麼不對,所持理由是,「各人有各自的觀點,你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頭上,這裡本來就是多元文化嘛。」
蘇賡哲則在華文報章撰文批評這些大陸移民的作法。他認為多倫多落敗,華人遊行慶祝北京申奧獲勝,會引發當地人的反移民情緒,並涉及到華人如何在加拿大生活及身份認同問題。
他強調,華人移民到別人的國家,要想得到當地人的接受,就必須顧及人家的感受。多倫多輸了,正是加拿大人很難過的時候,華人移民大張旗鼓慶祝,而很多參加遊行的人在申請入籍時都曾宣誓效忠加拿大,現在他們轉而慶祝「多倫多落敗」,難怪當地居民懷疑他們對加拿大的忠誠度,授人以柄,招來不滿。
對此,馮湘湘頗有同感。她說,作為炎黃子孫,北京申奧成功固然可喜可賀,但生活在別人的國家,要考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要一心只想坐滿移民監,就立刻「打道回老家去」。
來自瀋陽的移民瀋淑婷,也批評遊行傷害了大多數加拿大人的感情,她說,這種做法不妥。華人有了加拿大的居留權,拿了加拿大的福利,尤其是大部分人入了加拿大籍,就是加拿大人。大家可以私下吃飯慶祝,公開慶祝則無意中傷害了這個國家和人民的心。
*華埠圖書館成了菜市場
紐約華人聚居出入的華埠,目前較具規模的包括傳統的曼哈坦下城老華埠、皇后區的法拉盛華埠及布碌侖區的第八大道華埠,但都無一例外為人詬病「髒亂臭」。
其中曼哈坦華埠為紐約歷史悠久的社區,下水道建築多年,管道日久漸漸破損,加上華埠堅尼路上經常有大卡車經過,劇烈震動地下管道,管道外圍的水泥剝落,堵塞水道。此外,華埠商鋪林立,有些沒有公德心的商家和住客,把食物和雜物倒入溝渠,日久造成淤塞。天氣炎熱時,街上出現惡臭。
儘管紐約市衛生局一再警告,華埠的下水道一旦嚴重淤塞,整個社區的環境將變得更惡劣,而且維修需時,屆時可能會影響商戶的生意,商戶若貪圖方便繼續把垃圾倒入溝渠,得不償失。與此同時,衛生局和清潔局還經常派員到華埠,取締違規的商戶,以示警戒,但情況迄未改善。
目前華人新移民眾多的紐約法拉盛華埠的情況,比起曼哈坦華埠也好不了多少。紐約長島大學教授、語言治療師林慧冰提起法拉盛市容就搖頭,對華人移民未能入鄉隨俗、入境問禁頗有微言。她說法拉盛最大的問題就是交通亂和市容髒,新移民缺乏公德心。她希望華人媒體負起教育責任,宣傳公民意識。
另外,林慧冰最痛心「我們的公共圖書館變成了菜市場」。她經常帶子女到圖書館看書、借書,在兒童圖書部,常見大人吼、小孩哭或跑來跑去,與其它族裔聚居區域圖書館的安靜氣氛大相逕庭,她還發現有的中文書籍經常缺頁少張。
法拉盛世界書局負責人楊宗瑾指出,與書局有訂書業務往來的皇后區公共圖書館,目前已不敢訂購有關中文食譜的書籍,原因是不少華人讀者看到「有所需要」,就偷偷撕掉這一頁。這種損人利己、破壞公物的做法,導致這類書籍成了圖書館的「拒絕往來戶」,於人於己都無益。
在華人社區,存在不少濫用政府醫療及社會福利資源的現象,包括許多拿現金收入或身為高薪高職的華人,寧願讓子女在學校冒充低收入家庭吃免費午餐,也不願多花一元錢讓子女自尊自重。至於騙取糧食券、奶票和社會福利金等,在華人社區更是公開的秘密。
在法拉盛街頭,林慧冰對華人移民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最反感,人行道、街道遍佈中文傳單、廢報紙。華人無論是穿著西裝筆挺還是光著膀子,都照樣「放飛鏢」當街吐痰。本來,不可以把垃圾丟在街上,不可以把痰吐在地上,是文明社會最基本的公德心,但不少華人做不到。
另外,不少華人駕車人士沒有養成文明良好的駕駛習慣,開車橫衝直撞,遇到行人不但不禮讓,還要按喇叭,轉彎及改換車道不打燈。在法拉盛幾個較多華人使用的公共停車場,不時看到華人為了搶停車位爭吵,甚至大打出手。
林慧冰的丈夫魏明德是紐約執業牙科醫師,診所提供病患洗手間設施。有些華人病患如廁習慣非常不好,診所的洗手間經常發生狀況,諸如將骯髒的鞋子踩在馬桶坐板上、將擦手紙扔到馬桶內造成下水道堵塞、大小便不沖廁等。這是華人普遍欠缺公德心的典型現象。
*方便事尷尬點滴在心頭
來自中國大陸的林小姐,覺得平生最難為情的一件事是初到美國不久,有次到一購物商場如廁,馬桶坐板上濺了一些尿液,那時她還沒有隨手擦乾淨的習慣,沖廁後即打算離去。當時洗手間人多正在排隊,排在前面的白人女士走到她剛用完的廁所前瞄了一眼,立即返回輪候隊伍中。正在協助維持秩序的清潔女工奇而問之,對方告說原因,那清潔女工立即不客氣的將已走到門口的林小姐叫回來「善後」。「當時我窘得恨不得地下有條縫讓我鑽進去」。
經此「慘痛」教訓,林小姐真切體會到何謂「點滴在心頭」。以後每次如廁,她都非常注意將身後的「點滴」擦拭乾淨,有時即使是出自「前人」的遺留物,她也一併清潔,免得後來者誤會是她所為。
從事家庭理財策劃的朱家倫,有感中餐館廁所的衛生清潔度一直遠遠不如其它族裔的餐館,曾經有意在華埠推行「廁所文化」教育,但中餐館東主反應冷淡。至今,一些著名中餐館的廁所仍非常落伍。
朱家倫強調,由廁所的一方天地,可以看到華人的格調究竟離文明有多遠。華人的廁所文明必須要跟主流社會的廁所文明接軌,才能提高中餐館的格調。有的中餐館外表裝潢富麗堂皇,菜色烹飪及服務水準也都不錯,偏偏就是廁所落差極大,這是外族裔食客最重視的設施,不管他多麼愛吃中菜,只要領教過一次廁所的「味道」,恐怕下次不會再回頭。
他強調,人要自重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不要開口閉口就說別人如何歧視自己,一定要自我反省檢討,向主流社會看齊。
來自上海的維修技工何永余說,很多中國人特別是來自大陸的新移民,沒有維護社區整潔和生活品質的觀念,公民意識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隨手亂丟垃圾飲料。其實一個城市乾淨還是髒亂,也是這個城市居民公德心的一個指針。有的新移民在大陸生活多年,受共產黨教育,經常愛耍一些小聰明,貪圖小便宜,自私自利。每逢華人社區舉辦活動,一些華人參加的目的是為了拿小禮品,有時甚至一窩蜂搶東西,沒有禮品贈送就很難吸引更多人參加。
他指出,一些華人以為在美國「出人頭地」就能融入主流社會,往往忽略人生真正的價值取向。每當遇到事情,只考慮自己的立場和權益,第一反應是別人出了問題,從來不反省自己作法是否有待商榷之處,這樣就很容易產生不必要的衝突和對立。
何永余說,作為來自大陸的新移民,他非常幸運地遇到一位自臺灣移民來美的葉姓好房東。去年,何永余因患急性心肌炎動了大手術,一時無法工作,房東主動讓他欠了幾個月的房租,還不斷安慰他不要急著還錢。住院期間,他充分體會到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美國是一個以人為本、把人當人的社會」,由此,他更加覺得大家都應該共同來愛護這個美麗新家園。
*冒充殘障人投機取巧
任職洛杉磯一間華資銀行的琳達指出,大多數加州民眾出門必須靠汽車代步,停車問題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持有殘障專用停車證者,享有一些停車特權,不但可停靠在最靠近入門處的停車位,而且還可停靠在路邊畫綠線的限時停車位而不受停車時間限制,在路邊的投幣收費停車區域,還可免費停車。
正由於有上述種種便利,她認識的一些熟人朋友,常常投機取巧冒用殘障專用停車證,包括向家人或親戚朋友借用,或使用偽造的殘障專用停車證,甚至還有人從跳蚤市場花二、三十元買一張假冒或撿到的殘障專用停車證。有時他們到銀行辦事,琳達聽到他們公開「交換經驗」,這種「弄虛作假」的作風令她很看不順眼,但礙於熟人情面,只能「敢怒不敢言」。
據指出,冒用殘疾人停車證的個案近年有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執法人員掃蕩和調查的目標之一。在華人社區,冒用殘障停車證的情況屢見不鮮,往往一人因親友有資格申請殘障停車證而全家「沾光」,家庭成員獨自開車外出,車上也挂一張殘障停車證,享受殘障停車的特權。
按加州汽車法規定,偽造文書申請殘障停車證或濫用殘障停車證,一旦被查獲,將被吊銷殘障停車證。冒用停車證者,將面臨250元至1000元的罰款,或六個月以下徒刑,或並處徒刑及罰款。
據洛杉磯市統計,去年停車執法人員開出2萬9727張冒用殘障停車位或非法停車殘障專區的罰單,而兩年前,洛市開出的罰單只有2萬2487張,兩年內上升32%,拿罰單者不乏一些貪圖方便及小利的華人。
據殘障權益團體指出,目前加州殘障停車位僧多粥少供不應求,有些殘障者苦候多時才等到殘障專用車位,特別是發現有人好手好腳的,卻「沒良心地」佔用他們的車位,更令他們忿忿不平。
加州公路巡警亞裔社區聯絡官田雲漢指出,冒用殘障停車位的情況層出不窮,執法單位人手有限防不勝防,但這是關乎公德心的問題,每個人的父母親友都可能有需要使用殘障專用停車位的時候,將心比心,他呼籲民眾不要貪圖一時方便而剝奪殘障者的權利,明知故犯。
*享權利盡義務有待加強
喜歡音樂的馮湘湘,無論在多倫多出席大小音樂會,經常看到華人聽眾在演奏進行過程中高談闊論,不關手機,用閃光燈拍照等,演出結束後音樂廳一片狼藉。
在這方面,紐約美華藝術協會會長周龍章感受最深。他經常主辦各種藝術活動,對一些華人觀眾的素質確實「不敢恭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4年10月傅聰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在世界知名的音樂殿堂裡,一些華人聽眾沒有遵守規矩,在傅聰演奏的過程中,不斷用閃光燈拍照,甚至還傳出孩童的哭聲和手機響聲,嚴重影響傅聰的心情和發揮。這不僅是不尊重音樂及藝術家,也是對觀眾的不尊重。
事實上,在以華人觀眾為主體的音樂會上,最常見的就是手機響個不停,聽眾不時交頭接耳,隨意穿梭進出音樂會。音樂會明文規定拍照不准用閃光燈,仍有華人不當一回事,即使工作人員出面干涉,亦無濟於事。
新澤西州音樂教師何文指出,華人移民美國,追求在自由天地的個人發展和幸福,有些新移民往往忽略了公民應該注意的公共社會品質和習俗。他連續幾年參加孩子們的鋼琴演奏會,發現華人老移民和白人居多的音樂會,跟以華人新移民為主要的音樂會,觀眾素質有很大差別。前者較有教養,現場自始至終鴉雀無聲,大家都靜靜聆聽演奏,並對孩子們報以鼓勵掌聲,整個音樂會氣氛特好。
但在新移民較集中的演奏會上,部分家長不停地聊家常、說笑,缺乏參加音樂會應有的禮儀及對演奏者的尊重。還有些家長待自己的孩子表演完畢,不顧音樂會還在進行,立即拉著孩子提前離場。
何文說,新移民應該給孩子一個好榜樣,要努力克服從故鄉帶來的開會講話的不良習慣。在音樂會上聆聽演奏是一種音樂修養的提升。當家長的尊重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尊重自己的孩子,更是尊重自己。身在美國,就要融入文明,建立約定俗成的社會公德心。
他強調,美國的自由,離不開公民的自律精神。每一個新移民,應具有維持社區生活品質和社會道德必不可少的自律精神和責任感,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盡到義務。
世界週刊
- 關鍵字搜索:
- 華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