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說起張晨,是以"那個海歸"指稱的,似乎總帶有一絲不屑的口吻。歸國留學人員被戲稱為"海歸"。"海歸"在上海的比例最高,隨著"海歸"日益增多,一度受到禮遇厚待的"海歸"漸漸不再吃香。
海歸失寵
今年2月底,在北京採訪第10屆中國國際教育展中獲悉,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81.5萬人,留學歸國人員19.8萬人,佔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的1/4。目前仍在外留學的有61.7萬人,其中在學人員42.7萬人,他們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學專業幾乎涵蓋了現有全部學科門類。一個新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留學人員36%在美洲,主要在美國,28%在歐洲,美國與歐洲的數字越來越接近,再過一年在歐洲的留學人數肯定超過美國。
前不久,一項名為"海歸搜索行動"的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在北京啟動。這是中國大陸首次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權威調查,專門針對海外留學人員與學成歸國人員,無論是正在留學的學子,還是已學成歸國的"海歸",無論是留在海外工作的"海鳥",還是尚在找工作而待業的"海待",都可參加這一項目。
據悉,"海歸"系列調查問卷分9個專題,涉及評說"海歸"(公眾評價),為什麼出國,"海歸"的職業和生活狀況,留學生活對海外學人感情生活的影響,回國還是留在國外(歸國意向調查),"海歸"評創業政策和創業環境等。調查結束後,北京將建立一個大型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資料庫。
有消息說,至少八成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海歸","海歸"是中國一筆寶貴的人才財富,這是獲得社會廣泛認可的。但隨著"海歸"越來越多,國內人才"土鱉"(沒有出國留學的人才的戲稱)質素提高,"海歸"要找到合適的工作已不那麼輕而易舉了。據2004年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有35%的 "海歸"存在就業困難,40%的"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只有58%的"海歸"能在歸國半年內找到工作。
"海歸"中的"海待"現象,是社會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出國留學選擇商科和計算機專業是最大熱門,這也是中國國內的熱門專業,學生畢業後,原本的就業競爭就十分激烈。如果說," 海歸"與"土鱉"的工作能力相差不大,聘用"土鱉"的成本遠低於"海歸","土鱉"的工資低,更沒有住房、交通、子女就學等問題的糾纏,聘用單位自然就舍 "海歸"而擇"土鱉"了。中國需要"海歸",需要的是高層次、高素質的"海歸"。
真才實學的"海歸",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高,外語溝通能力強,更往往具有不一般的國際視野。但不可否認,近年"海外鍍層金,回國拿高薪"現象已時有所聞。留學者魚龍混雜,有真求學的,也有假鍍金的,有學成業就的,也有半途而廢的。最近,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科教界,都湧動著一股"'海歸'履歷失真"的暗潮。舉一例:以美國史為專業特長的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玉聖,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許傳璽"美國法律研究院院士"身份提出異議。這一爭議,正在中國法律界,乃至整個學術界掀起波瀾。楊玉聖對"美國法律研究院"(英文縮寫為ALI)名稱的翻譯表示懷疑,認為ALI應譯成"美國法律協會",許傳璽的身份應以"會員"為妥,而不是"院士"。
造假
錢鐘書長篇小說《圍城》的主人翁方鴻漸,在外國花天酒地,買了張假文憑回國謀職。半個多世紀後,中國人身邊的現代真人版"方鴻漸",不時出現了。有"海歸" 把自己在國外的"助理研究員"自稱為"院士",有"海歸"把國外獲得的"常駐經濟師"翻譯為"首席經濟師",有"海歸"把博士後研究稱為"終身教授"…… 以兩種不同語境的差別,抬高自己的學術地位;將學術頭銜誇大其詞,吹噓自己的工作成績;將專業履歷"局部失真",以增加自己在國內的競爭力。這類爭議事件,如今不絕於耳。
制度漏洞,誠信喪失。有趣的是,對違反學術道德的"海歸"虛假履歷事件,幾乎都是民間揭露的,而聘用單位往往對這些履歷"失真"不聞不問,不管他真假,只要壯我的門面就行。時下,應摒棄"外來和尚好唸經"的誤區,杜絕重學歷而唯文憑的盲目引進方式,對失真行為者,對縱容失真者,更應盡快建立懲罰制度。
"海歸"唯有靠真才實學明證"海歸"的價值。莫做拿著假洋文憑的當代"方鴻漸"。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BB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