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著名畫家陳丹青辭清華教授事件調查

 2005-03-28 02: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著名畫家,清華大學教授陳丹青因不能容忍研究生招生在外語和政治科目上重重設卡,將專業優秀的學生擋在校門外,又不能適應「學術行政化」的體制,憤而請辭清華大學教授的職位,引起相當轟動。

陳丹青於2004年年底,「經過慎重考慮」之後,向校方遞交了辭職報告,而正是這份已公開發表的辭職報告,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不過因為陳丹青還有研究生沒有帶完,日前,雙方已各讓一步續約到2007年,雖然他還承擔部分課程的教學,但已經不再招生不再兼本科教學,一旦把目前的幾位學生帶完,肯定就要離開了。

陳丹青,祖籍廣東臺山,於1953年生於上海。陳丹青的經歷頗為傳奇,於1970年至1978年他在農村插隊,期間自學繪畫。 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以《西藏組畫》一夜成名,與羅中立的《父親》並稱為中國當代美術史的里程碑。

1982年,他赴紐約定居,成為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作為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畫」的引進人才,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為教授、博導,學院於 2000年成立了四所純藝術教學研究所,其中3所分別由吳冠中、張仃、袁運甫3位中國美術界元老領銜,陳丹青被清華大學破格予以重任,和三位元老並列,主持第四研究所。

5年後,因為不能容忍研究生招生以外語、政治設置重重關卡,以及無法適應「學術行政化」的體制,他即將離開這個令人艷羨的位置。

在辭職報告中,他坦承辭職原因是不能認同現行人文藝術教育體制,也不願適應,其中最不適應的是研究生招生制度,「這是一種典型的汰優制度」,陳丹青對記者說。

在學校提供給他的狹小的畫室裡,陳丹青談起了過去4年極不「順利」的招生經歷。2000年全國首屆藝術學院博士生招生中,有5名考生入圍,但都因外語不過關而落榜,考慮到這是陳丹青首次招生,經院長同意,他們以博士課程訪問學者名義,成為陳丹青的學生,次年五人為了轉為正式博士而再次考英語,又以失敗告終。直到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試,陳丹青才錄取到兩名博士生、兩名訪問學者。

同樣因為英語關卡,陳丹青曾長達3年招不進一名碩士生。有位青島考生,繪畫成績位居第一,藝術天賦深為陳丹青所看好,2002年,她因英語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陳丹青向院校申請通融無效,未予錄取。此後一年,她在北京租房,專攻外語和政治,翌年再考,政治過關了,但外語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門外。

陳丹青說:「我不想慫恿她考第三次,對一位想當藝術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試是不折不扣的荒謬和侮辱。」說起研究生招生制度,陳丹青很無奈:「專業前3名永遠考不進來,因為外語達不到那個分數。藝術學院應該招一些瘋子,而不是那些成績優秀的好孩子……我們不能單憑英語分數就把一個孩子粗暴地拒絕在門外。」

陳丹青自稱「資深盲流畫家」,27年前,他以外語零分、專業高分被中央美術學院錄取。他說,以英語和政治考試分數作為首要取捨標準,學術尊嚴已蕩然無存。在這種考試制度的統治之下,中國的人文藝術教育要想出成果就很難,甚至在有些時候只能成為擺設。

陳丹青對現行的高校教學評估體系也很不理解,對各種表格不勝其煩。在呈校方的述職報告中,他說:「藝術教學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體而微、隨時隨地在每位學生、每個階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尋求當下的溝通、指涉、領悟……」他拒絕填寫「科研項目」,因為畫畫既不是項目,也不是科研。

陳丹青樂於回憶當年在中央美院學畫的情景,記得上課頭天,學生們圍著靳尚宜先生聽他講:「現在不搞運動,不搞教條,好好搞學術。」什麼是學術呢?先生伸出右手掌,說:「這隻手,皮下是肉,肉裡面是筋,筋裡面是脈絡,是骨頭。你們畫這隻手,就要畫出皮、肉、筋、骨!」

事實上,陳丹青理解、尊敬「體制內」認真教學、正派做人的同行,他甚至擔心會使他在體制內的同行面前感到「難為情」。他一再強調,這是個人的決定,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辭職既不是對清華不滿,也不是對美術學院不滿,校方對他非常禮待,還分給他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給他暫住,同事也很善意,有人也私下表示認同他的看法。

他透露,由於其研究室的6名學生要2007年才能悉數畢業,校方也懇切挽留,他不能撇下學生不管,因此再續教學合約兩年,其間不再招生,不再兼本科教學,一旦把目前的幾位學生帶完,肯定就要走了。其實,這位躊躇滿志的藝術家,對於離開清華,內心還是有些不舍。

陳丹青辭職事件在清華大學和其他北京高校都引起了一定範圍的震動。很多大學生比較贊同陳丹青的看法,一名自稱「被英語整得好慘」的學生說,他考了好幾年的碩士研究生,很多時間花在外語上,根本沒時間光顧專業,成為這種考試制度下的「產品」。

另外,有學生說,藝術學院以外語、政治為重,最終可能「打造」出更多的美術工作者,而非藝術家。

可是,也有教授不太同意陳丹青的做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授認為,陳丹青看到的問題其實很多人也都看到了,但招生不可能完全沒有約束制度,把選拔學生的權力全部交給導師是很難保證公平性的。

陳丹青的意見對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他憤而辭職的方式是在迴避問題,不是解決問題的積極辦法。也有大學老師表示,這次辭職事件和陳丹青的個人性格分不開,但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地反思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的契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