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老師們也有諸多的困惑:「聽著幾歲大的孩子嘴裡蹦出幾十歲的人才能說出的話,真不知該怎麼對付這些『小大人』。 」
家長片面強調交換經濟觀念滲透兒童行為
韓雲是某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新學期開始,她遇到了一件「開心事」。一名學生好久沒見老師,很高興,告訴老師說自己寒假跟父母去雲南旅遊了。
當這個一年級小男生聽說老師寒假沒有出門,就很同情地說:「韓老師你太可憐了,是因為沒錢出去嗎?」韓老師說,對啊,春節出去旅遊很貴。男孩就說:「那等我長大了,在我爸爸的公司當了總經理,你給我打工吧。我給你多發點錢。」
說完這些,男孩覺得這樣對自己喜歡的老師還不夠,就又說:「還是這樣吧,等我有錢了,你不用工作了,旅遊的錢拿到公司報銷就行了。」
看著這個只穿米奇、NIKE、KIDS等名牌兒童服裝的小男生,韓老師都不知該說什麼。孩子說這些話也是好意,是想表明對老師的喜歡,可是「錢」這個字過多地出現在孩子的嘴裡,真跟他們的年齡不相符!
比誰家的房子大、誰的家長開的車好、誰的學習用品好,這在孩子們的交談中已經非常普遍。孩子們還非常瞭解不同品牌之間的價錢差異。
「經濟社會,孩子的語言出現關於錢的問題一點都不奇怪。但是一出現這樣的苗頭,就要注意,比如那個要給老師發錢的小男孩就應該讓他知道,錢是怎麼來的,是要通過勞動得來的。另外,對別人好也不光是給錢一種表現方式。」做過多年小學校長,現在已經退休的田老師告訴記者。
一位二年級老師在檢查學生的作業時,發現兩名學生的作業如出一轍,而且筆跡都是其中一個孩子的。老師於是把兩個人找來問到底是怎麼回事,其中的一個孩子承認是出錢讓另外一個同學寫的。
老師找到家長,反映了這個情況。「買作業」學生的家長是大學老師,經濟系的。他聽到兒子的所作所為反而笑了,因為自己的教育起了作用。
原來這個孩子的父母在家裡就強調勞動取酬、等價交換。為了培養孩子做家務勞動的習慣,各種勞動都明碼標價。
聽了家長的介紹,老師明白了,原來孩子是把這種交換帶到了與同學的交往當中。而且以兒童的推理能力,他推廣到了「買作業」。
南開大學附屬小學教學處毛麗主任說:「真不好評價,這名家長的做法是對還是錯。讓孩子從小懂得勞動的價值,或者讓他們知道家長的錢掙得不易,這是對的。可是小孩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他不太會區分哪些是錢買得到的,哪些是買不到的。」
天津教育科學院副研究員白燕告訴記者,讓孩子從小瞭解經濟社會的規律和原理,並沒有錯。但是許多家長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責任。一個人通過勞動換來報酬,但是勞動的機會和獲得報酬的機會是社會給的,因此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在家裡,家務勞動就是在履行家庭責任。在學校,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要很明確地讓他們知道知識是學來的,不是買來的。
「小大人」特別愛抱怨
一位老師向記者反映,現在的孩子不高興時不像以前的孩子只是發脾氣或者哭鬧,他們特別會抱怨。
「咱們多累呀,多不容易啊!除了學習就是學習,連星期天都不能玩!」「是啊!我要是退休就好了。」
「我特別鬱悶,昨天我媽媽加班沒有帶我去動物園。」「那你還能忍受?要是我就強烈抗議!」
這些都是幼兒園小朋友之間的對話。
對於這些語言,南開大學附屬幼兒園的李威主任認為:「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單純模仿,還不太懂其中的意思。
他們肯定聽到過自己家長這樣談話,或是在電視裡看過。大人不必大驚小怪地制止,但也不能覺得他們說『大人話』就認為孩子聰明,誇獎他們,這樣反而會助長 『小大人』繼續說成人話。對於有些不適合小孩子說的話,應先不予理睬,淡化。孩子覺得引不起別人注意就慢慢地不再說了。」
分數競爭淡漠同學情誼 渴望友誼模仿成人交際
在天津一所課外培訓學校,小學四年級學生齊朝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兒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