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時代:喜歡大聲喧嘩的中國人啊丟人到家了
是在一字一句地「喊」。電視廣告更不惜賣力,就算賣衛生巾的,也要大吼大叫。至於影院裡打手機,朋友聊天,開會發言,不都像是在舉行「聲樂」大賽嗎?到海外去玩的中國遊客也不痛快--由於不合時宜地高聲喧嘩,他們常會遭到國外人士的「歧視」,無疑,「分貝」最高的應屬飯館。趕上飯口,餐廳飯館全變成「蛤蟆坑」。食客大快朵頤之際,一定要高談闊論。酒一上來,更是平添豪氣,聲高八度,不扯破喉嚨,對得起朋友嗎?所以,每回參加聚餐,本人的腦袋都要大上一號。要怨,該怨古人。要不是長阪橋上張飛那聲斷喝,要不是詩仙李白的仰天長嘯,還有竇娥喊冤、擊鼓罵曹、武松叫板等一批光輝「榜樣」,又何至誘導出後世的 「噪音族」來?打住,勿怪古人。那時地廣人稀,法制不全,就像黃土高原盛產「信天游」一樣,平素走上半日,也難見到個人影,發力吼它兩嗓子,既壯膽,又痛快。認真檢討起來,過於喧嘩的毛病,除去「遺傳」因素,顯然與缺乏自我約束和不夠尊重他人有關。許多人一直以為,粗喉嚨代表著熱情、壯膽和佔據有利地形。然而他們不知,在一個文明社會當中,嗓門過高,便有可能沾上「反」文明的嫌疑。生活中不乏這種例子。比如去銀行存錢,熱情的營業員為了跟儲戶對賬,常常要求人家高聲報數,這種做法起碼缺乏安全意識。您肯定遭遇過下面這種尷尬:領著老婆孩子下飯館,不想鄰座一群客人鬧得正歡,偏有個醉醺醺的傢伙在大聲宣讀黃段子。此時,面對一桌子的珍饈美味,您也嚥不下去。因為心情被弄髒,食慾當然就差。還有奇的哪。報載某城一條街道的治安環境差,於是當地巡警想出高招,為了震懾犯罪份子,他們天天用大喇叭朝這裡喊話。這不禁使我想起一部老電影裡的情節,老鄉為了糊弄日本鬼子,一邊敲鑼,一邊大喊「平安無事嘍--」。用噪音維護治安的點子,實在算不上高明。如此擾民,當心被告上法庭。
別說,中國人還真有不嚷嚷的時候。比如談戀愛到了關鍵火候,或跟媳婦兒探討存款密碼,或是有人正密商權術,搞暗箱操作的時候。這會兒若要求他大點聲兒,他敢跟您急。其實,糾正喧嘩陋習倒也不難,只要對自己充滿自信,只要對公眾心存尊重之意,只要把大庭廣眾當成花前月下就行。有關部門是否可以考慮,像實施 「禁放區」和「無煙區」一樣,在公共場所懸掛「請勿喧嘩」的警示牌,適當控制一下某些人的音量。中國人頗為知曉「四兩撥千斤」的道理,更懂得「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要緊的是,早些讓大夥兒達成這樣的共識:過分喧嘩就等於丟人到家。
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保持公共場合的安靜,已成為不言而喻的紀律。早幾年,手機這玩意兒剛流行,日本一位時髦少女拿著它在公交車上高聲煲粥,不料身旁一位老先生予以嚴厲斥責。她還沒還嘴,又遭到全體乘客的一致譴責。最後,少女只好羞愧地摀住臉提前下車。要是此事發生在咱們這兒,情形會是怎樣?全車人肯定一聲不吭,忍受到底。因為一開口,就可能被人罵做「土老冒兒」。再說,其他乘客打起手機來,嗓門只能比那姑娘更洪亮。
「噓,請您不要打擾別人。」我估計,今後中國人會經常聽到這種忠告。別擔心,就像飯後打包,見面問好,紅燈停車,禮讓女士等習慣禮節,大家現在不也全接受了?從內心抵制到愉快接受,需要一個過程。一旦習慣成自然,許多看似約束的「緊身衣」,很容易被「剪裁」為瀟灑的「時裝」。
中國婦女報
- 關鍵字搜索:
-
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