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國民眾對日本的態度又如何呢?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媒調查中心12月中旬公布的「中日相互意識」調查結果顯示,討厭和比較討厭日本的中國人佔受訪總數的40.2%,喜歡和比較喜歡日本的人比例則為28.5%,顯示厭日人數比前幾年減少了10個百分點。由於中國即使在民調中人們對表達自己意見還有一定顧慮,因此對日本持友好態度的人實際上應該還更多。
日人對中普遍無好感
日本政府的這項調查在11月中國潛艦侵入日本領海之前,否則對中國無好感的人數比例會更高。日本人對中國無好感的人大為增加而認為中日關係良好的人大為減少,肯定與中國官方與民間的反日宣傳分不開,特別是去年9月的珠海集體嫖妓事件被渲染擴大為「國恥」,以及今年8月亞洲盃足球賽所掀起的反日浪潮,乃至出現對日本人的暴力事件;當然也還有對釣魚臺與海底油氣爭執的加劇。也正是根據這個民意,日本政府才在制定自己的國防策略時把中國列為假想敵,也才會扭轉向中國一邊倒的兩岸政策,並且給李登輝前總統簽證到日本度假。
然而最奇怪的問題是在中國政府與媒體一再煽動反日情緒下,為何中國人反而減少對日本的敵意?雖然討厭日本的還是比喜歡日本的多。中國方面的解釋:一是中國媒體出現了冷靜思考中日關係的聲音,二是中日之間在非政治領域的交往大大增加。這兩年來,中國的一些主流報刊刊登了部分理性分析中日關係的文章,同時對日本報導的領域大大拓寬,並不僅是在敏感問題上炒作。這表明中國媒體在走過了市場化初期的浮躁後,逐漸表現出負責任而開放的態度。
這解釋似乎太美化中國媒體了。中國媒體之所以有「理性」文章,乃是因為曾慶紅在前年出任政治局常委後認為對日關係上需要務實的精神,於是「人民日報」編輯馬立誠在「戰略與管理」上發表相關文章。但後來因為胡錦濤與江澤民權爭激烈,胡以反日來打擊江澤民,甚至開放保釣團體的活動,允許公開掛牌,並組織船隊到釣魚臺示威,以致「理性」聲音下沉,於是批判參拜靖國神社、遺留毒氣彈、修改教科書、南京大屠殺、釣魚臺爭執等等問題再度成為炒作的對象,再加前述的嫖妓、足球等新發生事件,反日的民族主義浪潮再度高漲。
中國民族主義不得人心
既然如此,又怎麼解釋民調中反日情緒的下調呢?要解釋的話,只能說中國的民族主義宣傳越來越不得人心,日益失去效果。這不但從對日關係上可以看出,在布希競選總統期間,雖然中國官方與媒體百般貶抑與醜化他,但是民間對布希的支持並不是太少數,有一家民調機構竟說有40%之多。就是對臺灣的敵意,在官方與民間任意炒作下,也有所下降,這可以從知名或不知名網民越來越理性的反應可以看出,就是中國的對臺智庫,也有不同意見審慎的公開提出,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未見到官方或民間的有關民調,也許因為講的是「統一」,民調中有「不統一」的聲音,只能不宣布了。
正是中日關係上這種微妙變化,中國如果用歷史問題來煽動對日戰爭,支持者將會越來越少;反之,中國對日本的軍事挑□行為,激發了日本與中國的對立與危機感,因此非戰憲法的修改日益得到民眾支持,也刺激美國對日本的強勢支持。日本是一個民主國家,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不是簡單挑□中國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日本民意,因此日本政府當然不能以中國的命令來行事,這是專制獨裁的中國政府所難以理解的,除非中國能夠把日本民眾都統戰過去來顛覆政府。其實,日本各屆首相差不多都需參拜靖國神社,中國反應如何,得根據中國要將這個事件炒作到甚麼程度來決定;也就是中國政府是否要鼓動民眾「反日」,得根據不同時期的政治需要。因此日本也就不會太認真對待這件事情了。
而由於台海問題不止是兩岸問題而肯定涉及日本的安全,也是中國對美日安保條約的挑戰,所以將迫使美國非介入台海戰爭不可。因此從 「理性」角度,中國這時挑起中日關係的緊張是很愚蠢的做法,因為逼迫美日同臺灣站在一條戰線上,達不到孤立臺灣的目的。然而由於中國的長遠目的是擴張自己的軍事勢力突破島鏈到西太平洋,胡錦濤也必須以伸展武功來取悅軍方,所以必須那樣做不可。因此台海形勢必然要牽動整個亞太地區的局勢而成為國際事件。臺灣就有機會採用靈活的合縱連橫來爭取自己最有利的國際地位,以確保臺灣的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