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民諺「富不過三代」
據楚天金報報導,「創業人才孵化班」有30名學生,將進行一年的學習,一般每週六上一天課,學習創業和企業管理。除常規的本科學費外,學生們每個學期需另交1500元學費,用於聘請校外的知名教師、企業家前來授課及進行戶外拓展訓練等。
浙大城市學院陳凌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富不過三代」,中國的這一古語是千百年經驗的積澱。而眼下的這批中國富豪,財富傳承大多尚不到三代。有調查顯示,全世界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30年。全國工商聯前不久在國內21個城市的抽樣調查顯示,有70%左右的民營企業主竟然不懂財務報表,有些企業主甚至不看書、不看報。也正基於此,民營企業主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在繼承巨額財富時能擁有更高的學歷和更豐富的知識。
然而,高校傳統的「大鍋飯」教育對這些想吃小灶多補接班課的學生來說,也許還有待變革與創新。所以,校方認為這是一個有需有求的市場。「父輩們為他們完成了創業資本的原始積累,他們比其他大學生更具備創業優勢。而學校如能在此基礎之上培養和發掘學生的『創業潛力』,無疑可以為有志於創業的人才提供一個孵化器。」
接過父輩的「槍」
面對記者採訪時,「創業人才孵化班」的學生們紛紛遞來名片,上面「證券公司投資顧問」、「電器公司總經理助理」……林林總總,各種頭銜和職位都有。他們認為,名片可以幫助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更快地融入實際業務。而事實上,他們也確實都在不同的公司做著相應的工作,逐步積累著創業或是守業的經驗。
和其他班級的學生不同,這裡很多同學的煩惱不是找工作,而是畢業後怎麼接班。工商管理專業大三學生王偉曉,父親是寧波一家五金工具公司的老闆。他告訴記者,當初填報工商管理專業,就是因為父親希望自己能子承父業,聽說學校要開設「孵化班」,父親更是極力鼓勵他報名參加。從懂事起,父親就有意識地培養他。每年寒暑假帶著王偉曉見生意場上的叔伯;處理公司業務的時候,讓王偉曉站在一旁看看,積累經驗;公司有重大決策的時候,父親也會徵求他的意見。王偉曉說,「在這個班,我受益最多的就是能夠結交很多以後會走一樣路的同學,畢竟背景相同,耳濡目染父輩經商,在與他們進行一些案例分析時,會有很多靈感產生。」
陳瑜,來自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義烏,父母都是生意人。陳父說,義烏許多老闆文化水平不高,家族企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就遇到管理上的問題。孩子學好了本事,將來可以更好地接班。
「洋土」教育短兵相接
自開辦以來,「人才孵化班」名聲越來越響。有的人稱之為「少帥班」、有的稱之為「未來總裁班」。
班主任徐萍平說,孵化班並不急功近利,學校並沒有指望通過這一年的培訓,就讓學生能很好地去接班,而是希望他們在原有受家庭教育的基礎上,能提高一個台階。孵化班將在一年內針對他們的特殊身份,充分考慮其特殊需要設置課程,使他們較早地進入角色,積累更多經驗。孵化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縮短創業成功所需要的歷程,減小犯錯機率,提高成功概率。
據瞭解,浙江的一些民營企業家熱衷於送子女到國外留學。校方稱,這些學生的家庭,大多擁有千萬甚至上億資產。他們沒有送孩子出國留學,而是選擇了在國內深造,這也是本土教育與海外教育進行對比的好機會。
楚天金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創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